安倍經濟學新政 振興亞洲經濟關鍵

◎林建山
 日本政府安倍經濟學新政啟動,立即引起全世界的莫大關注,也引起亞太區域的極大震動。最主要的關注重點,在於安倍經濟學新政,有引起亞洲 貨幣大戰之虞,有「印鈔救市」引申的熱錢向外流溢問題,有引起亞洲資產泡沫化危險,有引起亞洲產業經濟對外態勢嚴重失衡傾斜的負效應危險;對歐美國家而 言,安倍經濟學新政已經造成先進經濟社會全面性股市、匯市的重大震盪,乃至引申招致未來足以改變美元、歐元國際功能地位的可能衝擊疑慮。
 至少在二○一三年初始,這種突如其來添注的新變數,對國際社會心理所產生的撞擊力,乃至可能對於世界經濟的實質扭動影響力,確實不容小覷。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創導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核心理念是:「沒有通貨膨脹預期,就無法創造就業,也就不會出現大投資。」矢言要將困鎖 日本「失落二十年」(lost decades)的通貨緊縮予以消除,以促使日本企業及家庭更願意支出現金,而不再只是保守儲蓄,重新振作日本對內對外的經濟雄風與在全世界的國際功能地 位。
 所謂安倍經濟學新政,主要有三大重點核心策略行動內涵:第一是動用「成長策略」,積極採取行政鬆綁與重建,以能再啟動經濟活力及社會 能量,使日本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回升至少讓日本經濟成長率從現在百分之一左右的低盪水準,提高到百分之三或更高的水準;第二是,採行大膽的貨幣寬鬆手段, 採取「通膨目標化」政策,將日本通膨目標從現行的百分之一倍增提高為百分之二,以收購資產方式釋出貨幣,以消解二十年來日本通貨緊縮困局;第三是,採取積 極攻勢性的財政刺激措施,也就是凱因斯經濟學的擴大有效需求手段,強力振作日本國內投資水準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整個安倍經濟學的手段作 為,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對於振興日本經濟,應該可以預期是會產生相當重大的起動作用;但是,對於亞太區域經濟,乃至全世界經濟的溢出效應 (spill-over effects),則恐怕是利多會遠大於弊禍,應不致會有如當下市場短暫心理恐慌的危殆預期情境那般,產生太廣闊遼遠的「世界級」負效應才對。所有今天在 國際股匯市所呈現的震盪起伏現象,應該都不會太持久。
 今年啟動全世界經濟復甦的發火點
 首先,安倍經濟學新政是將「失落二 十年」定義為日本的國家級經濟危機,因此採用較為積極性的「成長策略」手段,以能創造出新的經濟泡沫,用來啟動一個已經長期過度緊縮萎頓的經濟體,可能是 當下所不得不然的「必要之惡」,特別是認為在長期過度強力抑制物價政策之下,也必然會完全扼殺就業機會與就業水準,正是過去「失落二十年」的日本社會問題 核心,因此乃決定師法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策略思維,促進日本中央銀行在「照顧物價穩定」的職責之外,也應該同時增添兼顧「降低失業率」的新職責,這也 就是安倍經濟學新政敢於採行「通膨目標化」政策的中心旨意,其積極性成長策略的落實體現,其結果應該只會促進日本經濟活力的再起,再度促使日本成為足能起 動亞太經濟的主力火車頭;這樣的作為方式,其實對於亞洲區域整體的經濟復甦,乃至全球經濟復甦,都有其正面正向的重大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克魯曼等世界級經 濟學家們會高聲喊讚;其他多數OECD會員國家也都正面期待,日本經濟的振作,應該會成為二○一三年啟動全世界經濟復甦的發火點,一個最主要的準據所在。
 日圓不會貶過一百以上水準
  其次,安倍經濟學新政的大膽貨幣寬鬆政策,較諸於歷史上所有先進經濟社會體驗過的「搶救危機」行動,在規模上只能算是「正常的」救市作為而已,並沒有過分 溢出國家經濟政策的理性限度。安倍新政決定從一年後的二○一四年才正式啟動,推出無限制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即以每月十三兆日圓(約一千五百億美元)收購資 產方式,釋出貨幣(印鈔救市),此一規模額度,只不過是日本國債總金額九四一兆日圓的百分之一點四,占日本鈔券發行量七二九二億美元的百分之十六,其絕對 值看似很大,但占日本經濟的結構比例,乃至相對於美國QE1、QE2、QE3之份量,其實都相對算是相當有限;以歷史上所有經濟體救市經驗,無一不是動員 高達GDP的百分之四以下水準觀之,這樣的「吹起經濟泡沫」規模,仍然難謂為會造成太大的膨脹溢出效果,尤其是日圓的國際化程度,迄今仍然遠遠落在美元、 歐元之後,其國際溢出效應,也應該不致太大;更何況,這項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要到一年過後的二○一四年,才會正式起動,一年期間的世界經濟政治情境變化 何其大,日本經濟情勢的好轉若已達成「復甦門檻」,則無限制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就沒有落實力行之必要了。
 另者,有學者認為可能會因此造成 日圓的長期走貶,甚至成為帶動亞洲貨幣貶值競賽,乃至會引發世界性貿易戰爭的種種推斷,都未免失之過慮。事實上,就日本經濟體質仍然良善的狀況,日圓回貶 到一美元兌一百日圓以上的機率,其實是極低的,在可預見的未來,日圓匯價還是應該會徘徊在八十日圓上下位置才對。
 十倍速創造日本總體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
  其三,安倍經濟學新政在二○一三年當下已然正式啟動的財政措施,亦即由日本政府動員二十點二兆日圓(約二千三百億美元)投入公共建設及公共投資,其規模額 度占已達五百五十兆日圓的日本GDP,也不過只有百分之二點三而已,但是如此政策作為,其所能夠引申的日本民間投資、民間消費,以及企業獲利空間,乃至於 勞動力就業機會,也就是總體日本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創造,則必將數十倍於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社會大多數肯定安倍經濟學新政之企圖作為的主要原因。
 不致造成區域性「臨界恐慌」
  其四,安倍政府若欲促使日本經濟成長率可以回復到「失落二十年」之前,也就是一九八○年代的百分之三以上水準,則必然就要容許通貨膨脹的「泡沫空間」加 大,才有可能達成,事實上,也只有容許將通貨膨脹目標從現行的百分之一倍增提高為百分之二,才有讓日本經濟成長率從百分之一提高到百分之三以上之可能;再 者,以日本是亞太地區最主要關鍵的工業原材料的上游供給國家地位言,其一般通膨率水準從百分之一提昇到百分之二,對整個亞洲區域經濟的衝擊,也應該還是會 落在可容受的範圍之內,不致造成太多區域性的「臨界恐慌」才對。
 值得臺灣參考借鏡
 事實上,安倍新政給予臺灣的啟示是很大 的;在日本「失落二十年」期間,相對的,臺灣經濟社會所處的情境卻是「鎖國二十年」,臺灣在總體宏觀經濟與個體微觀經濟上,所遭遇以及沉淪困頓的情境,其 實與日本者無異。今天安倍的攻勢出擊,企圖扭轉二十年僵局的積極政策作為,其實是最值得臺灣參考借鏡的。
 在財政上的過度撙節,以及在貨幣政策上的過度廉價取向,都是招致臺灣政治經濟漸向均貧社會一面傾斜的重症,此其時也正是最需要利用安倍經濟學的思維與策略來為療治與提振。(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