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邁德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目前已在民間廣泛運用,諸如在汽車、登山、個人手機等的路徑導航,以及山難搜救的定位與運補等作業,其優點不僅是方便、快速與準確,而且使用者也不必支付費用。
GPS實具有高性能定位之功能,但新聞常見民用車輛使用GPS卻「迷航」的報導,令人大惑不解,為釐清箇中疑點,本文針對「全球定位系統」的美、蘇、歐、「中」研發較勁、高性能精確定位原理及軍民用現況等範疇,依序為讀者進一步探討。
美、蘇、歐、「中」研發較勁
前蘇聯在一九五七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美蘇就開始同步研究運用衛星來執行導航功能;發射人造衛星雖讓前蘇聯搶先,但美國卻在衛星定位系統上扳回一 城。一九五八年美國規劃使用五到六顆衛星連線,並於一九六四年進行測試;雖然在定位的精確度上不如預期,且無法提供高度資訊,但經由衛星系統進行定位的可 行性獲得驗證。
隨後美海軍在一九六七、一九六九、一九七四年各發射一顆試驗衛星,並在這些衛星上加裝原子鐘計時系統,這是提昇系統精確定 位的基礎;美空軍則提出以四到五顆衛星組成三至四個衛星群的計畫,這些衛星中有一顆採用同步軌道,其餘的都使用傾斜軌道以保持二十四小時環繞地球一週,如 此才能確保高動態的定位資訊。
一九七三年美國防部將海、空軍的系統整合為一,並成立「衛星定位聯合計畫局」俾減少系統功能重疊與研發經 費。一九七八到一九八四年為初步設計與驗證階段,共計發射十一顆試驗衛星,確認定位精確度超過設計標準;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三年為實用運作階段,共計建制二 十四顆衛星(其中三顆備用),平均分布在六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有四顆衛星),各軌道面夾角三十度,其目的是保證使用者在全球任何時間與地點,都可接到 四顆以上的衛星資訊。二○○九年增至三十一顆衛星,衛星距離地表二○一八三公里,每十一小時五十八分繞行地球一週。
至於前蘇聯的研發就大 幅落後;一九六○年代軍方提出彈道飛彈的精確導引需求,然而當時的衛星導航系統需要好幾分鐘才能定位,無法符合作戰需求;因此,一九六八年前蘇聯要求國防 部提出解決方案,一九七○年完成衛星定位系統需求文件,一九七六年建立全球定位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LONASS)計畫。
定位精確度為關鍵
一九八二年GLONASS系統發射第一顆衛星,後因一九九一年 前蘇聯解體影響,俄羅斯延至一九九三年宣佈完成初期作戰能力,但只有八顆衛星連線運作,屬於定位精確度及運用效能不足的狀態,直至一九九六年才完成實用運 作階段。二○○一年增加至十二顆衛星,現在共有二十四顆衛星(其中三顆備用),平均分布在三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有七顆衛星),各軌道面夾角一二○度, 衛星距離地表一九一○○公里,每十一小時十五分繞行地球一週。
一九九九年歐盟推出「伽利略」(Galileo)計畫,規劃建制三十顆新一 代定位衛星(其中三顆備用),亦可與美國的GPS系統相互支援;目前已經發射三顆實驗衛星,尚未提供定位服務。至於中共的「北斗定位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計畫由三十五顆衛星組成,目前已發射十六顆衛星(可使用十四顆);二○一二年在亞太地區成功提供定位服務,預計在二○二○年將提昇至全球定位服 務。整體觀之,美、蘇、歐、「中」各自研發的定位系統,除了使用不同軌道面與頻率來提供資訊之外,其定位功能則是大同小異,值得進一步比較的是,其定位的 精確度。
全球定位系統係依據衛星三角定位原理(Trilateration),對使用者在地球的座標加以定位,需要結合太空衛星、地面管 制站、使用者接受器等三大要件。經由地面管制站監控衛星的運作狀態及精確位置,並分析衛星瞬時常數(Ephemera's Constant)與時脈偏差(Clock Offsets)之修正量回傳衛星,使用者即可依接受器收到至少三顆衛星的低頻資訊(接受衛星數愈多愈精確),計算出目前所在的精確位置、高度、速度與時 間等資訊。
以美國GPS系統為例,一九九四年衛星發展至 Block II 型,總重一九○○磅,壽期七點五年,配置全向天線及太陽能面板,足以收發電訊與自行供電及對鎳鎘電池充電,俾保證衛星在地球陰影部分能正常工作。地面管制 站則由一座主控站、一座備用主控站、四處地面天線站、六處監測站所組成。主控站是整個地面監控系統的管理與技術中心,發生緊急情況時則啟動備用主控站;地 面天線站是把主控站計算所得的相關資訊傳送給衛星;監測站則是接收衛星與當地環境等資訊,然後傳送給主控站管理運用。
運用於武器可精準攻擊
GPS系統提供的資訊分為民用「標準定位服務」(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 SPS)和軍用「精確定位服務」(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 PPS),其差異在於使用頻率與定位精確度。民用服務使用1.023 Mhz頻率提供資訊,精確度約一百公尺;軍用服務則使用10.23 Mhz頻率提供資訊,精確度十公尺以內。
精確度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原因是民用服務任何人都可使用無須授權,美國擔心不法之徒或恐怖組 織會用來進行攻擊而危害國家安全,故刻意加入選擇性誤差(Selective Availability, SA)以降低其精確度,只有國防軍用的接收器具有解碼裝置,可排除其誤差;自二○○○年起,美國取消選擇性誤差的政策,現在民用服務已達到約三十公尺的定 位精確度。軍用服務的頻率是民用的十倍,除更為精確且不易受干擾外,另有加密的防範措施,必須經過國防部授權及裝上解碼裝置,才能獲得高精確度的定位服 務。
軍方大多運用在彈道飛彈、戰機、船艦、戰車、人員等,以進行目標攻擊的精準定位。以南韓為例,二○一三年公布研發GPS導引炸彈 (GPS Guided Bomb, GGB),在傳統五百磅炸彈上成功安裝GPS系統,已能精準攻擊北韓的火砲陣地。然而先決條件是,需要獲得美國授權;這也是俄羅斯、歐盟、中共必須自行研 發的主因。至於在民間運用出現「誤導」以致迷途的負面報導,並不是GPS系統發生問題,出錯的是配合使用的地圖資訊不足,或是尚未依不斷變動的情境更新所 致。
(作者:資深軍事專欄作家)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目前已在民間廣泛運用,諸如在汽車、登山、個人手機等的路徑導航,以及山難搜救的定位與運補等作業,其優點不僅是方便、快速與準確,而且使用者也不必支付費用。
GPS實具有高性能定位之功能,但新聞常見民用車輛使用GPS卻「迷航」的報導,令人大惑不解,為釐清箇中疑點,本文針對「全球定位系統」的美、蘇、歐、「中」研發較勁、高性能精確定位原理及軍民用現況等範疇,依序為讀者進一步探討。
美、蘇、歐、「中」研發較勁
前蘇聯在一九五七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美蘇就開始同步研究運用衛星來執行導航功能;發射人造衛星雖讓前蘇聯搶先,但美國卻在衛星定位系統上扳回一 城。一九五八年美國規劃使用五到六顆衛星連線,並於一九六四年進行測試;雖然在定位的精確度上不如預期,且無法提供高度資訊,但經由衛星系統進行定位的可 行性獲得驗證。
隨後美海軍在一九六七、一九六九、一九七四年各發射一顆試驗衛星,並在這些衛星上加裝原子鐘計時系統,這是提昇系統精確定 位的基礎;美空軍則提出以四到五顆衛星組成三至四個衛星群的計畫,這些衛星中有一顆採用同步軌道,其餘的都使用傾斜軌道以保持二十四小時環繞地球一週,如 此才能確保高動態的定位資訊。
一九七三年美國防部將海、空軍的系統整合為一,並成立「衛星定位聯合計畫局」俾減少系統功能重疊與研發經 費。一九七八到一九八四年為初步設計與驗證階段,共計發射十一顆試驗衛星,確認定位精確度超過設計標準;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三年為實用運作階段,共計建制二 十四顆衛星(其中三顆備用),平均分布在六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有四顆衛星),各軌道面夾角三十度,其目的是保證使用者在全球任何時間與地點,都可接到 四顆以上的衛星資訊。二○○九年增至三十一顆衛星,衛星距離地表二○一八三公里,每十一小時五十八分繞行地球一週。
至於前蘇聯的研發就大 幅落後;一九六○年代軍方提出彈道飛彈的精確導引需求,然而當時的衛星導航系統需要好幾分鐘才能定位,無法符合作戰需求;因此,一九六八年前蘇聯要求國防 部提出解決方案,一九七○年完成衛星定位系統需求文件,一九七六年建立全球定位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LONASS)計畫。
定位精確度為關鍵
一九八二年GLONASS系統發射第一顆衛星,後因一九九一年 前蘇聯解體影響,俄羅斯延至一九九三年宣佈完成初期作戰能力,但只有八顆衛星連線運作,屬於定位精確度及運用效能不足的狀態,直至一九九六年才完成實用運 作階段。二○○一年增加至十二顆衛星,現在共有二十四顆衛星(其中三顆備用),平均分布在三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有七顆衛星),各軌道面夾角一二○度, 衛星距離地表一九一○○公里,每十一小時十五分繞行地球一週。
一九九九年歐盟推出「伽利略」(Galileo)計畫,規劃建制三十顆新一 代定位衛星(其中三顆備用),亦可與美國的GPS系統相互支援;目前已經發射三顆實驗衛星,尚未提供定位服務。至於中共的「北斗定位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計畫由三十五顆衛星組成,目前已發射十六顆衛星(可使用十四顆);二○一二年在亞太地區成功提供定位服務,預計在二○二○年將提昇至全球定位服 務。整體觀之,美、蘇、歐、「中」各自研發的定位系統,除了使用不同軌道面與頻率來提供資訊之外,其定位功能則是大同小異,值得進一步比較的是,其定位的 精確度。
全球定位系統係依據衛星三角定位原理(Trilateration),對使用者在地球的座標加以定位,需要結合太空衛星、地面管 制站、使用者接受器等三大要件。經由地面管制站監控衛星的運作狀態及精確位置,並分析衛星瞬時常數(Ephemera's Constant)與時脈偏差(Clock Offsets)之修正量回傳衛星,使用者即可依接受器收到至少三顆衛星的低頻資訊(接受衛星數愈多愈精確),計算出目前所在的精確位置、高度、速度與時 間等資訊。
以美國GPS系統為例,一九九四年衛星發展至 Block II 型,總重一九○○磅,壽期七點五年,配置全向天線及太陽能面板,足以收發電訊與自行供電及對鎳鎘電池充電,俾保證衛星在地球陰影部分能正常工作。地面管制 站則由一座主控站、一座備用主控站、四處地面天線站、六處監測站所組成。主控站是整個地面監控系統的管理與技術中心,發生緊急情況時則啟動備用主控站;地 面天線站是把主控站計算所得的相關資訊傳送給衛星;監測站則是接收衛星與當地環境等資訊,然後傳送給主控站管理運用。
運用於武器可精準攻擊
GPS系統提供的資訊分為民用「標準定位服務」(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 SPS)和軍用「精確定位服務」(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 PPS),其差異在於使用頻率與定位精確度。民用服務使用1.023 Mhz頻率提供資訊,精確度約一百公尺;軍用服務則使用10.23 Mhz頻率提供資訊,精確度十公尺以內。
精確度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原因是民用服務任何人都可使用無須授權,美國擔心不法之徒或恐怖組 織會用來進行攻擊而危害國家安全,故刻意加入選擇性誤差(Selective Availability, SA)以降低其精確度,只有國防軍用的接收器具有解碼裝置,可排除其誤差;自二○○○年起,美國取消選擇性誤差的政策,現在民用服務已達到約三十公尺的定 位精確度。軍用服務的頻率是民用的十倍,除更為精確且不易受干擾外,另有加密的防範措施,必須經過國防部授權及裝上解碼裝置,才能獲得高精確度的定位服 務。
軍方大多運用在彈道飛彈、戰機、船艦、戰車、人員等,以進行目標攻擊的精準定位。以南韓為例,二○一三年公布研發GPS導引炸彈 (GPS Guided Bomb, GGB),在傳統五百磅炸彈上成功安裝GPS系統,已能精準攻擊北韓的火砲陣地。然而先決條件是,需要獲得美國授權;這也是俄羅斯、歐盟、中共必須自行研 發的主因。至於在民間運用出現「誤導」以致迷途的負面報導,並不是GPS系統發生問題,出錯的是配合使用的地圖資訊不足,或是尚未依不斷變動的情境更新所 致。
(作者:資深軍事專欄作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