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沄
阿富汗總統卡賽日前表示,該國塔利班(Taliban)民兵組織領導人歐瑪爾有資格作為候選人參加明年的總統選舉;稍早前,卡賽造訪杜哈 時,曾與卡達國王哈邁德討論塔利班在這個波灣國家設置辦事處等事宜,按照他的說法,目前已有部分塔利班人士願意與政府開展和談。但這些努力恐怕都讓喀布爾 政府失望了:幾乎就在與卡賽宣稱「塔利班可參選」說法的同一時間,一群塔利班好戰分子衝進阿富汗一所法庭,殺害四十餘人。
據阿富汗內政部 發言人的說法,暴徒的目的是要劫走接受審判的塔利班嫌犯。卡賽雖願與塔利班和談,但塔利班未必領情,暴力攻擊頻仍就是明證;不僅塔利班持續恐怖攻擊,阿國 境內和蓋達組織關係密切的恐怖組織「哈卡尼網絡」及其他叛亂組織亦十分活躍。更讓人憂心的是,阿富汗安全部隊士氣不高,欠缺戰鬥意志,隨著北約聯軍逐步撤 離,阿富汗極可能逐漸陷入安全真空;若塔利班重新接管阿富汗政權,對中亞情勢乃至於美國的再平衡戰略,都將是嚴峻挑戰。
卡賽政府無力促成內部和解
卡賽近年來一直對塔利班公開示好,加上他之前發表的一系列反美言論,顯然是為了未來與塔利班的和平談判鋪路。自塔利班去年宣布中止和談計畫以來,阿富汗政 府曾多次呼籲其重返談判桌,但塔利班先後以釋囚、撤軍等問題為由予以回絕。長遠來看,北約撤軍後的阿富汗境內和解,單靠卡賽政府將無以為繼,與塔利班和解 看來應是無奈的抉擇。
就阿富汗的內部政治環境而言,對於即將在明年大選後卸任的總統角色而言,卡賽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希望阿富汗民 眾回憶「卡賽總統」時,不再將其看成是「美國的傀儡」(至少塔利班一直如此看待他)。阿富汗政治觀察家穆賈達認為,卡賽近來多有批評華府和北約的態度,又 對長期的政敵塔利班頻頻釋出善意,此舉是試圖尋求阿富汗人的「歷史定位」。卡賽一直擔心他的政府被國際勢力架空,強烈反對塔利班在阿富汗境外擁有會談場 所,他還公開指控美國與塔利班私下接觸,並試圖「擾亂阿富汗安全局勢」,說明白一點,他認為美國和塔利班共謀,希望讓阿富汗民眾認為明年以後,阿境仍需外 國部隊留下來維持和平。
至於塔利班方面,整個組織的態度反覆讓人捉摸不定,上個月,該組織一名高級領導人宣稱,塔利班正考慮通過政治途徑 解決長達十年的衝突。國際媒體推測,某些塔利班官員可能已經厭倦戰爭,正打算組建政黨,且塔利班的政治算計是,他們在阿富汗的影響力超過卡賽政府,如進行 公正的選舉,塔利班獲得勝選的機會極高。但塔利班從未放棄以暴力方式表達訴求,上個月,美國國防部長黑格訪問喀布爾期間,塔利班就發動了自殺攻擊,加上這 次的襲擊法院事件,令人更加懷疑,明年北約終止阿國任務後,阿國是否有能力維護國家安全。
阿富汗過去被稱為「帝國的墳墓」,目前阿富汗整 體社會仍停留在十八世紀的發展步調,在這個六十四萬七千平方公里、人口僅二千八百萬人的傳統農業國度,阿人能創造較具經濟能量的作物只有毒品。對人民而 言,卡賽政府只是西方扶持的傀儡政權,他的有效統治範圍根本無法超出喀布爾,使得塔利班氣焰高張,經常無視中央政府的法令、動用私刑濫殺無辜。蘇軍當年駐 阿指揮官羅季奧諾夫認為治理阿富汗極其複雜,用純軍事思維來處理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戰場經營必定失敗。
政治作戰是維和任務的關鍵
說穿了,羅季奧諾夫所指的核心問題,就是「政治作戰」,若一心只講究以武力求勝而不顧當地民心,再怎麼優勢的武器裝備如美蘇,終究徒勞。平心而論,美軍在 阿戰中,十分重視心理戰,除設立「和平之聲」電台,用當地語言向阿國民眾宣傳塔利班的劣行,另有空中廣播及心戰傳單。持續給予阿富汗難民人道救濟,盡全力 緩解反美情緒,分化阿富汗人民與塔利班的關係,二○○二年戰爭初期,效果十足,美軍很快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未料這場戰爭一打竟拖過十年,因為維和任務 錯綜複雜,北約部隊只能擊退塔利班,而無法完全殲滅,這是因為塔利班不採取大規模集結兵力正面迎戰,甚至「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出動襲擊後,很快便躲藏 在民眾中間。北約為減少自己軍隊的傷亡,原本的戰法是盡量避免與塔利班直接戰鬥,只好鎖定可疑據點,擴大空襲行動,這就難免轟炸到阿富汗平民,塔利班趁機 對外宣傳「西方軍隊的殘酷」,使得戰場形勢更為膠著。
面臨維和任務的困境,美國警覺到族群因素對戰爭面的影響。首先是社會層面,部分阿富 汗平民寧可支持塔利班而不支持外國軍隊,這是致命關鍵。再看政治層面,從阿富汗的族群分布來看,普什圖族具有人口優勢,塔吉克族及烏茲別克族屬相對少數; 塔利班和卡賽雖然都是普什圖族,但當年是美軍聯合阿富汗北部的軍閥擊敗塔利班政權,而他們是塔吉克族和烏茲別克族,這些族群各據一方,政治和解並非易事。 前述的社會和政治局勢,讓喀布爾當局十分困擾,因為阿富汗政府不得民心,美國和北約都認為政府腐敗是局勢惡化的主因;棘手的是,阿富汗整體社會文化水平太 低,要有能力、有專業水準的領導團隊,才能建立安全部隊,要養成這樣一批專業軍人,明年撤軍前是不可能的任務。
華府必須確保阿境友美勢力
就美國立場而言,當初出兵阿富汗的「理由」是塔利班政權庇護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如今賓拉登已被美軍擊斃,阿富汗也不是塔利班執政,美國的目標「似乎」已 完成。歐巴馬在今年二月發表的國情咨文演說,已明確指出三萬多名美軍將在明年初撤出阿富汗,並確立了明年底結束美國在阿富汗的戰事。最妥當的方法,就是目 前傳出的妥協式「聯合政府」,重點是塔利班必須先放下武器;至於未來的政治發展,只要喀布爾政權是「友美」的,華府不打算干涉阿富汗人的內部事務。美國在 阿富汗戰爭付出的代價與所獲得的利益根本不成正比,但又不希望其他國家勢力入侵阿富汗,這是華府有必要在阿富汗維持一個友美政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前的阿富汗問題顯然超越了軍事層次,同時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誠如前述,華府體認到塔利班擅於鼓動族群鬥爭,在策略上也必須持續調 整因應。在美國國力許可下,即使明年選後的阿富汗政府發生質變,阿境內部的親美勢力至少還能在中亞地區提供美國一個「政治和地緣上的戰略支點」;換言之, 為了確保中亞的穩定發展和戰略利益,美國不會放棄阿富汗;歐巴馬曾宣示撤軍後會續與阿富汗建立「夥伴關係」,已說得明白。(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阿富汗總統卡賽日前表示,該國塔利班(Taliban)民兵組織領導人歐瑪爾有資格作為候選人參加明年的總統選舉;稍早前,卡賽造訪杜哈 時,曾與卡達國王哈邁德討論塔利班在這個波灣國家設置辦事處等事宜,按照他的說法,目前已有部分塔利班人士願意與政府開展和談。但這些努力恐怕都讓喀布爾 政府失望了:幾乎就在與卡賽宣稱「塔利班可參選」說法的同一時間,一群塔利班好戰分子衝進阿富汗一所法庭,殺害四十餘人。
據阿富汗內政部 發言人的說法,暴徒的目的是要劫走接受審判的塔利班嫌犯。卡賽雖願與塔利班和談,但塔利班未必領情,暴力攻擊頻仍就是明證;不僅塔利班持續恐怖攻擊,阿國 境內和蓋達組織關係密切的恐怖組織「哈卡尼網絡」及其他叛亂組織亦十分活躍。更讓人憂心的是,阿富汗安全部隊士氣不高,欠缺戰鬥意志,隨著北約聯軍逐步撤 離,阿富汗極可能逐漸陷入安全真空;若塔利班重新接管阿富汗政權,對中亞情勢乃至於美國的再平衡戰略,都將是嚴峻挑戰。
卡賽政府無力促成內部和解
卡賽近年來一直對塔利班公開示好,加上他之前發表的一系列反美言論,顯然是為了未來與塔利班的和平談判鋪路。自塔利班去年宣布中止和談計畫以來,阿富汗政 府曾多次呼籲其重返談判桌,但塔利班先後以釋囚、撤軍等問題為由予以回絕。長遠來看,北約撤軍後的阿富汗境內和解,單靠卡賽政府將無以為繼,與塔利班和解 看來應是無奈的抉擇。
就阿富汗的內部政治環境而言,對於即將在明年大選後卸任的總統角色而言,卡賽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希望阿富汗民 眾回憶「卡賽總統」時,不再將其看成是「美國的傀儡」(至少塔利班一直如此看待他)。阿富汗政治觀察家穆賈達認為,卡賽近來多有批評華府和北約的態度,又 對長期的政敵塔利班頻頻釋出善意,此舉是試圖尋求阿富汗人的「歷史定位」。卡賽一直擔心他的政府被國際勢力架空,強烈反對塔利班在阿富汗境外擁有會談場 所,他還公開指控美國與塔利班私下接觸,並試圖「擾亂阿富汗安全局勢」,說明白一點,他認為美國和塔利班共謀,希望讓阿富汗民眾認為明年以後,阿境仍需外 國部隊留下來維持和平。
至於塔利班方面,整個組織的態度反覆讓人捉摸不定,上個月,該組織一名高級領導人宣稱,塔利班正考慮通過政治途徑 解決長達十年的衝突。國際媒體推測,某些塔利班官員可能已經厭倦戰爭,正打算組建政黨,且塔利班的政治算計是,他們在阿富汗的影響力超過卡賽政府,如進行 公正的選舉,塔利班獲得勝選的機會極高。但塔利班從未放棄以暴力方式表達訴求,上個月,美國國防部長黑格訪問喀布爾期間,塔利班就發動了自殺攻擊,加上這 次的襲擊法院事件,令人更加懷疑,明年北約終止阿國任務後,阿國是否有能力維護國家安全。
阿富汗過去被稱為「帝國的墳墓」,目前阿富汗整 體社會仍停留在十八世紀的發展步調,在這個六十四萬七千平方公里、人口僅二千八百萬人的傳統農業國度,阿人能創造較具經濟能量的作物只有毒品。對人民而 言,卡賽政府只是西方扶持的傀儡政權,他的有效統治範圍根本無法超出喀布爾,使得塔利班氣焰高張,經常無視中央政府的法令、動用私刑濫殺無辜。蘇軍當年駐 阿指揮官羅季奧諾夫認為治理阿富汗極其複雜,用純軍事思維來處理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戰場經營必定失敗。
政治作戰是維和任務的關鍵
說穿了,羅季奧諾夫所指的核心問題,就是「政治作戰」,若一心只講究以武力求勝而不顧當地民心,再怎麼優勢的武器裝備如美蘇,終究徒勞。平心而論,美軍在 阿戰中,十分重視心理戰,除設立「和平之聲」電台,用當地語言向阿國民眾宣傳塔利班的劣行,另有空中廣播及心戰傳單。持續給予阿富汗難民人道救濟,盡全力 緩解反美情緒,分化阿富汗人民與塔利班的關係,二○○二年戰爭初期,效果十足,美軍很快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未料這場戰爭一打竟拖過十年,因為維和任務 錯綜複雜,北約部隊只能擊退塔利班,而無法完全殲滅,這是因為塔利班不採取大規模集結兵力正面迎戰,甚至「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出動襲擊後,很快便躲藏 在民眾中間。北約為減少自己軍隊的傷亡,原本的戰法是盡量避免與塔利班直接戰鬥,只好鎖定可疑據點,擴大空襲行動,這就難免轟炸到阿富汗平民,塔利班趁機 對外宣傳「西方軍隊的殘酷」,使得戰場形勢更為膠著。
面臨維和任務的困境,美國警覺到族群因素對戰爭面的影響。首先是社會層面,部分阿富 汗平民寧可支持塔利班而不支持外國軍隊,這是致命關鍵。再看政治層面,從阿富汗的族群分布來看,普什圖族具有人口優勢,塔吉克族及烏茲別克族屬相對少數; 塔利班和卡賽雖然都是普什圖族,但當年是美軍聯合阿富汗北部的軍閥擊敗塔利班政權,而他們是塔吉克族和烏茲別克族,這些族群各據一方,政治和解並非易事。 前述的社會和政治局勢,讓喀布爾當局十分困擾,因為阿富汗政府不得民心,美國和北約都認為政府腐敗是局勢惡化的主因;棘手的是,阿富汗整體社會文化水平太 低,要有能力、有專業水準的領導團隊,才能建立安全部隊,要養成這樣一批專業軍人,明年撤軍前是不可能的任務。
華府必須確保阿境友美勢力
就美國立場而言,當初出兵阿富汗的「理由」是塔利班政權庇護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如今賓拉登已被美軍擊斃,阿富汗也不是塔利班執政,美國的目標「似乎」已 完成。歐巴馬在今年二月發表的國情咨文演說,已明確指出三萬多名美軍將在明年初撤出阿富汗,並確立了明年底結束美國在阿富汗的戰事。最妥當的方法,就是目 前傳出的妥協式「聯合政府」,重點是塔利班必須先放下武器;至於未來的政治發展,只要喀布爾政權是「友美」的,華府不打算干涉阿富汗人的內部事務。美國在 阿富汗戰爭付出的代價與所獲得的利益根本不成正比,但又不希望其他國家勢力入侵阿富汗,這是華府有必要在阿富汗維持一個友美政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前的阿富汗問題顯然超越了軍事層次,同時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誠如前述,華府體認到塔利班擅於鼓動族群鬥爭,在策略上也必須持續調 整因應。在美國國力許可下,即使明年選後的阿富汗政府發生質變,阿境內部的親美勢力至少還能在中亞地區提供美國一個「政治和地緣上的戰略支點」;換言之, 為了確保中亞的穩定發展和戰略利益,美國不會放棄阿富汗;歐巴馬曾宣示撤軍後會續與阿富汗建立「夥伴關係」,已說得明白。(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