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戰機潛在價值 分析F-5E後續戰力

◎耿志雲
 美國「諾斯洛普」飛機公司在一九七○年代生產的F-5E「老虎II」戰鬥機當屬冷戰時代全球陣營民主國家採用最多的戰鬥機,它靈巧的機動性能和簡易維護的特點,讓它在歷經近四十年的役期中仍歷久彌新,持續存在於多個國家空軍機隊的戰備序列之中。
 由於它源自N-156T(T-38A)的設計概念,也因之在各國均擔任著超音速戰機換訓與先導教練機的功能,多半飛行部隊也將它用於資深飛行員的熟飛科目。
 轉型為訓練用途
  但這架以針對「局部防空」任務為主的戰術戰鬥機,至今也到了更新換代的空軍兵力汰舊換新的使用週期;儘管如此,在尚未獲得第三代半與第四代機之前,原有的 F-5E使用國仍未將之輕言汰除,即便美國海軍目前都向瑞士購回兩個中隊的二手機隊用於近戰訓練,足見它在現代武器裝備的戰力發展螺旋係數中,仍然存有頗 高的剩餘價值。
 一架戰鬥機的性能多半取決於它的航電系統與發動機,但就F-5而言,先天的機身結構設計與冗長的發展歷史溯源,已讓它在 「通用電機」製的J85-GE-21A/B發動機之外不再可能有第二選項,所以從上個世紀九○年代起,多數具備自主化航空工業基礎的國家,就將改良F- 5E系列的航電與機載雷達射控系統做為發展重點。
 許多原本非F-5系列的使用國(如以色列的Elbit公司)也曾加入了這個部份的改良計 畫,帶動了一時的世界航太軍備市場榮景,也曾確為F-5E覓得了戰力發展的「第二春」。首先,當屬以較強功率的機載雷達,取代若干構型較早的F-5E所搭 載的「艾默生」公司製AN/APQ-153雷達,讓它的空對空探測距離可達到四十海里以上。其次,就是搭載中射程空對空飛彈(如以色列製的「巨蟒 III」)以期搭配原有的兩翼端發射AIM-9J/-9P/-9P4系列飛彈,強化它在空戰中火力的發揚。
 但如前所述,礙於F-5系列先 天的機身設計限制,讓它不可能換裝更大功率與F-16同級的機載雷達,所以F-5在世界空用武器的發展脈絡中,逐漸轉型為訓練用途誠屬必然。但要提出的質 疑在於它在完全除役前,就一般飛行訓練(如基本攻防科目BFM)之外,還能擔任哪些特定的用途?
 首先,F-5E與F-5F儘管只為單、雙 座機的差別,但二者在氣動力的布局上就存在很大的相異,後者在七○年代推出時純粹是依據美國空軍二戰後所制訂的九比一編配比,讓一架雙座機擔任九架單座機 的換訓之用,況且以美國空軍本身的戰術編制言,一直到本世紀初都編有多達兩個聯隊的T-38A高級教練機供新進飛行學員換裝,部隊的F-5F更是極為少 數,在擔任假想敵訓練用的F-5機隊中,專門針對F-5F雙座機所編寫的戰術教材實不多見,美國空軍僅以它和單座機相同的座艙佈局配置和基本航電,作為對 世界各軍售國參訓學員的教練機種,並未對它撰寫特定的空中單機戰術。
 俾利空中戰力提昇
 事實也說明,美國空軍在使用F- 5E「假想敵機」時,僅以單座機對其他部隊的機種進行近戰訓練,以期發掘兩種戰鬥機在近戰狀態時的戰力增減係數和曲線為何,這種訓練模式主要也是為發展新 一代的空用武器(如近戰飛彈、熱誘彈)為目的,並不在於探究F-5的空戰潛力。因此,以F-5F雙座機用於低空大G力戰術動作實為不當。
  既然F-5E/F在機身結構、雷達航電、發動機等基本航空軍備項目上都已無法再做突破,那麼它還能有哪些「潛在價值」有助於整體空中戰力的培養與提昇呢? 不妨觀摩皇家泰國空軍和新加坡空軍仍然在役的F-5E/F(新加坡「宇航」公司提昇的型號稱為F-5S/T),這些東南亞國家的空軍目前多半也是將F- 5E/F機隊用於輔助F-16主力機隊的用途,但它們在塗裝上卻別出心裁,將空戰中的低視度(Low Visibility)迷彩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也等於為日後自行設計新戰機符合國情需要的偽裝塗裝進行了實際測評,在近幾年的美、新、泰三國聯合軍演 中,可以明確看到飾以東南亞特殊海洋迷彩塗裝的F-5E在模擬對抗美國空軍F-15時仍保有頗大的近戰優勢,特別是在同一個空域中以多架次近戰對抗時,更 具有良好的偽裝效果。
 補強制空作戰
 其次,以F-5E目前在我國空軍的戰備功能,已完全屬於訓練的定位,除讓新進飛行學官 熟悉「超音速」課程之外,最根本的「先導換訓」目的是讓飛行員充分了解「戰術戰鬥機」的本質,由此再向更新一代的F-16與「幻象」等高階科目邁進,地面 學科課程也應當適量納入第三代機隊的座艙界面管理與不同機種對抗的交互演練教範,以便加速飛行員由基本科目向高階科目過渡的期程,降低訓練成本,置重點在 學術科併進的規劃,讓未來的戰鬥機飛行員更具有多機種操縱與戰力互補的概念,有助於各飛行部隊在戰時的彼此搭配與支援。
 以現有機種規劃兵 力發展願景是當前各國空軍建軍的原則,除地面後勤與防空砲、彈部隊之外,聯合防空的基本戰場仍在空中,直接影響空中戰力良窳的關鍵仍在於戰術戰鬥機隊的戰 力本質。參酌東南亞各國空軍發展規律,對大範圍的國家領空防禦理論,儘管有「攻擊取代防守」的先發制人的兵力建設,但具有長程精準打擊能力的大型多功能戰 鬥機(如F-15E、Su-30MK)終究並非能適合每個國家的國情所需。
 小型海島地區的局部防空,在地面防空飛彈的層層交織式火網之 外,接戰空域與既有雷達裝備的性能,甚至地表曲度等都對防空戰備的完整性和預警時間影響甚巨,因此,在原有的機隊裝備上再對裝備的特質與屬性做深入的探究 和分析,讓裝備能滿足想定的作戰場景,發揮「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的效果,在F-5E/F完全除役前仍能補強制空作戰的預劃,將不失為增強聯合防空戰力的 一帖良方。(作者:資深軍事專欄作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