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邁德
北韓慶祝建軍八十一週年的紀念典禮一反慣例,僅低調舉行小規模的閱兵儀式;反觀美、日、南韓等三國,卻視北韓的建軍節為發射飛彈的關鍵時 段,全面保持高度警戒加強監視,一直要到北韓完全撤除在東海岸部署的飛彈為止。問題是,北韓目前採取的戰略是按兵不動,其飛彈威嚇不知要到何日才能止息。
檢視朝鮮半島局勢,雖然南、北韓在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七日,同時加入聯合國,但緊繃的戰略對峙從未停息過。北韓分別於二○○六年十月九日、二○○九年五月二 十五日、二○一三年二月十二日等三次成功進行核子試爆,不僅提高朝鮮半島的緊張,更引起國際的強烈制裁聲浪。此外,北韓成功研發彈道飛彈 (Ballistic Missile),諸如「舞水端」彈道飛彈,其射程三千至四千公里,已涵蓋南韓、日本全境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島和沖繩等軍事基地。本文即針對全球彈道飛 彈的研發生產背景、彈道飛彈特性、全球部署與反制現況等範疇,依序為讀者做進一步分析。
美蘇相互較勁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部署的V2「復仇」(Vergeltung)火箭彈,採用液體燃料為推進動力,以慣性導航系統指引目標位置,另經由機動車輛發射,以提高隱匿性等設計, 已被公認為彈道飛彈的濫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期,美國運用德國專家與技術賡續研發,一九五五年開始量產並部署在西德境內,俾使射程能涵蓋蘇聯與東歐 地區。備感威脅的蘇聯則加快研發腳步,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一日成功試射R-7洲際彈道飛彈(射程六千公里);並於同年十月四日,採用R-7火箭將第一顆 「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從此也開啟了美蘇的太空競爭。
美國於一九五九年研製成功並開始部署「擎天神」(Atlas)洲際彈道飛彈(射程九 千公里、平均誤差半徑四六○公尺)。雖比蘇聯R-7洲際彈道飛彈晚了二年問世,但仍有共同的部署缺點,也就是必須使用大型的固定發射裝置,除無法機動部署 與運用外,也很難隱匿位置以防範攻擊。
美蘇相互較勁這種號稱「確保毀滅」的彈道飛彈,彼此也同樣遭到毀滅的威脅;因此在一九七○年代,一方面開始研發「反彈道飛彈」系統以求自保;另一方面則在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簽署「反彈道飛彈條約」,除能避免彈道飛彈的競賽加劇,亦能保證雙方彈道飛彈的戰力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成功研發R-7洲際彈道飛彈,其推進的R-7火箭也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美國亦然,經由紅石、擎天神等彈道飛彈的成功研發,其推進火箭也開創了美國的太空世紀;諸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擎天神推進火箭就把第一顆「通訊人造衛星」發射到地球軌道。
至於擔負推進動力的火箭燃料,早期使用的液體燃料因腐蝕性高,而無法長期儲存,必須在發射前注入火箭而影響運用彈性;如今大都改採固體燃料,因其穩定性高、存放時間長,大幅提昇隨時發射的運用彈性。
彈道飛彈特性
彈道飛彈在空中以三個階段進行大弧度飛行。首先是以火箭發射的推進動力,把飛彈推升至極高的彈道項點,高度為數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的高空或太空中。
其次是彈體與推進火箭分離,隨即進入無推力的亞軌道飛行(沿著以地球中心為焦點並與地球表面相交的橢圓軌道飛行),此飛行階段彈體可釋放攜帶的多彈頭,以 增加攻擊目標,並拋擲干擾誘餌反制雷達偵測。最後是再進入大氣層階段,因高速飛行的摩擦,會使彈頭溫度升高,所以彈頭外表都加置「防熱層」;早期採用絕熱 性高的膠合板、碳纖複合材料等,如今大都改用石墨纖維,足以確保彈頭不受高溫破壞。
攻擊目標的精準度,是彈道飛彈的成敗關鍵,因此除配備 各種導航與測繪系統外,更搭配高速電腦,以修訂彈道相關數據,俾降低彈著點的平均誤差。此外,以距離地面一百公里的高度開始計算,彈頭俯衝下來攻擊目標的 飛行時間只有二分鐘左右,此時每秒四公里的高倍超音速飛行,幾乎很難被反制與防禦。
部署彈道飛彈需考量機動性與隱匿性,故發射方式極具多 元化,諸如陸基的地下發射井,除能防禦敵方攻擊外,亦可保護飛彈不受天候影響而減少後勤維護作業,但在美蘇雙方的彈道飛彈精準度提昇後,都需要強化地下發 射基地以承受第一波核彈攻擊後的反擊戰力;此外,除積極研發陸上的機動發射載具外,亦大幅採用最具機動與隱匿性的海基潛艇發射載具。
美國依不同距離的射程,區分短程彈道飛彈(SRBM)射程一千公里以內、中程彈道飛彈(MRBM)射程一千至三千公里、中長程彈道飛彈(IRBM)射程三千至五五○○公里、洲際彈道飛彈(ICBM)射程五五○○公里以外。
全球部署與反制現況
一九六三年美蘇開始舉行「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企圖減少雙方的毀滅性核子武器;直至二○一○年,美俄成功改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限制雙方部署的核子彈頭在一五五○枚以下。目前全球部 署彈道飛彈的主要國家與名稱為美國義勇兵、三叉戟;俄羅斯SS-18/19/24/25/27;中國大陸東風、巨浪;英國三叉戟;法國M45、M51(二 ○一三年五月五日試射失敗);印度大地、烈火;巴基斯坦高里;以色列傑里科;伊朗流星;北韓大浦洞、蘆洞、舞水端(尚未試射)等。
以美國 的反制措施為例,先是部署勝利女神(Nike)、斯巴達(Spartan)、衛兵(Safeguard))等反飛彈系統,並設置「舖路爪」(PAVE PAWS)長程預警雷達,俾早期傳送偵測資訊給反飛彈系統;隨後的「星戰計畫」(Star Wars)因費用與難度太高而中止,進而發展「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eatre Missile Defense System, TMD)與「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
目前面對北韓威脅,美國已在日本增設AN/TPY-2追蹤雷達及整合發射控制系統,以提昇對 飛彈的預警能力,並在南韓設置「愛國者三型」(PAC-3)反飛彈系統。至於南韓則計畫提昇「愛國者二型」(PAC-2)反飛彈系統,日本更向美國購置多 層次反制系統,包括「愛國者三型」反飛彈系統,預警雷達與指管系統,以及配有標準3型(SM-3)反飛彈的神盾級(Aegis)巡洋艦。(文:資深軍事專 欄作家)
北韓慶祝建軍八十一週年的紀念典禮一反慣例,僅低調舉行小規模的閱兵儀式;反觀美、日、南韓等三國,卻視北韓的建軍節為發射飛彈的關鍵時 段,全面保持高度警戒加強監視,一直要到北韓完全撤除在東海岸部署的飛彈為止。問題是,北韓目前採取的戰略是按兵不動,其飛彈威嚇不知要到何日才能止息。
檢視朝鮮半島局勢,雖然南、北韓在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七日,同時加入聯合國,但緊繃的戰略對峙從未停息過。北韓分別於二○○六年十月九日、二○○九年五月二 十五日、二○一三年二月十二日等三次成功進行核子試爆,不僅提高朝鮮半島的緊張,更引起國際的強烈制裁聲浪。此外,北韓成功研發彈道飛彈 (Ballistic Missile),諸如「舞水端」彈道飛彈,其射程三千至四千公里,已涵蓋南韓、日本全境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島和沖繩等軍事基地。本文即針對全球彈道飛 彈的研發生產背景、彈道飛彈特性、全球部署與反制現況等範疇,依序為讀者做進一步分析。
美蘇相互較勁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部署的V2「復仇」(Vergeltung)火箭彈,採用液體燃料為推進動力,以慣性導航系統指引目標位置,另經由機動車輛發射,以提高隱匿性等設計, 已被公認為彈道飛彈的濫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期,美國運用德國專家與技術賡續研發,一九五五年開始量產並部署在西德境內,俾使射程能涵蓋蘇聯與東歐 地區。備感威脅的蘇聯則加快研發腳步,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一日成功試射R-7洲際彈道飛彈(射程六千公里);並於同年十月四日,採用R-7火箭將第一顆 「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從此也開啟了美蘇的太空競爭。
美國於一九五九年研製成功並開始部署「擎天神」(Atlas)洲際彈道飛彈(射程九 千公里、平均誤差半徑四六○公尺)。雖比蘇聯R-7洲際彈道飛彈晚了二年問世,但仍有共同的部署缺點,也就是必須使用大型的固定發射裝置,除無法機動部署 與運用外,也很難隱匿位置以防範攻擊。
美蘇相互較勁這種號稱「確保毀滅」的彈道飛彈,彼此也同樣遭到毀滅的威脅;因此在一九七○年代,一方面開始研發「反彈道飛彈」系統以求自保;另一方面則在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簽署「反彈道飛彈條約」,除能避免彈道飛彈的競賽加劇,亦能保證雙方彈道飛彈的戰力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成功研發R-7洲際彈道飛彈,其推進的R-7火箭也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美國亦然,經由紅石、擎天神等彈道飛彈的成功研發,其推進火箭也開創了美國的太空世紀;諸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擎天神推進火箭就把第一顆「通訊人造衛星」發射到地球軌道。
至於擔負推進動力的火箭燃料,早期使用的液體燃料因腐蝕性高,而無法長期儲存,必須在發射前注入火箭而影響運用彈性;如今大都改採固體燃料,因其穩定性高、存放時間長,大幅提昇隨時發射的運用彈性。
彈道飛彈特性
彈道飛彈在空中以三個階段進行大弧度飛行。首先是以火箭發射的推進動力,把飛彈推升至極高的彈道項點,高度為數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的高空或太空中。
其次是彈體與推進火箭分離,隨即進入無推力的亞軌道飛行(沿著以地球中心為焦點並與地球表面相交的橢圓軌道飛行),此飛行階段彈體可釋放攜帶的多彈頭,以 增加攻擊目標,並拋擲干擾誘餌反制雷達偵測。最後是再進入大氣層階段,因高速飛行的摩擦,會使彈頭溫度升高,所以彈頭外表都加置「防熱層」;早期採用絕熱 性高的膠合板、碳纖複合材料等,如今大都改用石墨纖維,足以確保彈頭不受高溫破壞。
攻擊目標的精準度,是彈道飛彈的成敗關鍵,因此除配備 各種導航與測繪系統外,更搭配高速電腦,以修訂彈道相關數據,俾降低彈著點的平均誤差。此外,以距離地面一百公里的高度開始計算,彈頭俯衝下來攻擊目標的 飛行時間只有二分鐘左右,此時每秒四公里的高倍超音速飛行,幾乎很難被反制與防禦。
部署彈道飛彈需考量機動性與隱匿性,故發射方式極具多 元化,諸如陸基的地下發射井,除能防禦敵方攻擊外,亦可保護飛彈不受天候影響而減少後勤維護作業,但在美蘇雙方的彈道飛彈精準度提昇後,都需要強化地下發 射基地以承受第一波核彈攻擊後的反擊戰力;此外,除積極研發陸上的機動發射載具外,亦大幅採用最具機動與隱匿性的海基潛艇發射載具。
美國依不同距離的射程,區分短程彈道飛彈(SRBM)射程一千公里以內、中程彈道飛彈(MRBM)射程一千至三千公里、中長程彈道飛彈(IRBM)射程三千至五五○○公里、洲際彈道飛彈(ICBM)射程五五○○公里以外。
全球部署與反制現況
一九六三年美蘇開始舉行「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企圖減少雙方的毀滅性核子武器;直至二○一○年,美俄成功改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限制雙方部署的核子彈頭在一五五○枚以下。目前全球部 署彈道飛彈的主要國家與名稱為美國義勇兵、三叉戟;俄羅斯SS-18/19/24/25/27;中國大陸東風、巨浪;英國三叉戟;法國M45、M51(二 ○一三年五月五日試射失敗);印度大地、烈火;巴基斯坦高里;以色列傑里科;伊朗流星;北韓大浦洞、蘆洞、舞水端(尚未試射)等。
以美國 的反制措施為例,先是部署勝利女神(Nike)、斯巴達(Spartan)、衛兵(Safeguard))等反飛彈系統,並設置「舖路爪」(PAVE PAWS)長程預警雷達,俾早期傳送偵測資訊給反飛彈系統;隨後的「星戰計畫」(Star Wars)因費用與難度太高而中止,進而發展「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eatre Missile Defense System, TMD)與「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
目前面對北韓威脅,美國已在日本增設AN/TPY-2追蹤雷達及整合發射控制系統,以提昇對 飛彈的預警能力,並在南韓設置「愛國者三型」(PAC-3)反飛彈系統。至於南韓則計畫提昇「愛國者二型」(PAC-2)反飛彈系統,日本更向美國購置多 層次反制系統,包括「愛國者三型」反飛彈系統,預警雷達與指管系統,以及配有標準3型(SM-3)反飛彈的神盾級(Aegis)巡洋艦。(文:資深軍事專 欄作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