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貞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修改憲法的主張「就算得不到支持,也不會有放棄的打算」。輿論普遍 認為,由於日本參議院將於下個月大選,安倍的執政聯盟須贏得選舉,才能更穩定執政,這是安倍在政治傾向的再一次表態;值得注意的是,拜量化寬鬆對市場的刺 激所賜,安倍民意支持度最高曾升至七十四%,下月大選似已勝券在握。執政的自民黨曾一再揚言要修改日本《憲法》第九條中對軍事力量的限制,對亞洲鄰國而言 等同是賦與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合法性之一,若然,華府是否亦願改變在《美日安保條約》與「和平憲法」架構下的「軍事同盟」關係,轉而支持日本修廢「和 平憲法」,不無疑問,這亦將是日方難以掌握的限制因素。
自民黨目標 擺脫戰後體制
事實上,安倍政府成立後,除了經濟上的 「三箭齊發」外,在政治上首先推動的,就是試圖降低修憲門檻,按照現行日本《憲法》九十六條規定,即:修憲必須得在參眾兩院各獲得三分之二的議員投票同 意;自民黨計畫修改為在參眾兩院各獲得二分之一的議員同意即可。但政壇仍有反對聲浪,今年五月,日本執政聯盟中的公明黨表態,將在今年參議院選舉中維護 「和平憲法」,日本民主黨黨魁海江田萬里也公開對安倍主張修憲一事批評指出,身為首相卻積極主張「憲法的那裡改一下吧,我不滿意」,這是嚴重違背政治義務 的行為。不少安倍親信都承認,修憲主張是安倍施政最終目標,經濟政策等只是附庸,其私人秘書萩生田光一即明言:「安倍希望完成他未完成的工作—擺脫戰後體 制。但他現在沒必要急於求成。」不過,從近日安倍政府圍繞修憲的種種舉動來看,他似乎已無意掩飾修憲意圖;安倍最近已公開表示,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修 改已主導日本六十六年的「和平憲法」,如今參院大選在即,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特別強調選戰主軸,該黨已將「修憲」列為參院競選政綱焦點,更宣稱「自民黨是 為修憲而成立的政黨」,引起政壇矚目,更讓日本的鄰國不安。
回顧歷史,二戰結束後,美國實質占領了日本,基於外交現實需要,華府對日本在 戰後的地位安排體現於兩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共產主義的蔓延,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讓日本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據點。戰後初期,美國駐日盟軍總部 (GHQ)為日本制定新憲法,否決了日方所提的天皇制憲草,一九四六年,GHQ向日方提出美版憲法草案,廢除了日皇的政治、軍事權。日方在此基礎上,經過 國會三個多月的審議修訂後,終於通過《日本國憲法》,又稱「和平憲法」;該部憲法於一九四七年五月三日生效。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放棄戰爭」、 「不得維持軍隊武力」和「不擁有宣戰權」等,這些特點使得該憲法也被稱為「非戰憲法」,其立意是從憲法的高度,來限制日本組建軍隊以及「集體自衛權」。日 本右傾團體中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部「被美國強加的憲法」;自民黨亦主張,日本現行憲法是由美國起草,應予修訂,去年十二月自民黨公布的新憲法草案,列舉了 保守派議員主張的條文,包括日皇為「國家元首」而非僅是「國家的象徵」,以及日本自衛隊更名為日本軍隊等。
牽動美日安保 不符美方利益
其實,以自衛隊的武裝力量規模來看,日本早已是軍事大國;自民黨意欲修廢「和平憲法」,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除了選舉之外,安倍政府真正的目的是想為二戰歷史 翻案,即前述的「擺脫戰後體制」,以「民族主義」為號召,進一步擴大在國內的政治勢力。日本保皇派的餘緒往往認為,在法律條文的約束下,就算經濟成就多麼 矚目,也難以轉化為政治影響力,右翼分子「非正常國家」的自卑感揮之不去,便以為必須脫離美國保護傘,邁向「政治大國」、「軍事大國」,才可獲得「正常國 家」地位;但在現實上,「和平憲法」名義上規定,日本不得發動戰爭、不得擁有軍隊,一旦修廢,將被國際(特別是二戰時曾經受到日本侵略的國家)視為「軍國 主義復辟」;過去的軍國主義已被證明是亡國滅種的敗途,麻煩的是,日本右傾人士從來就不關心週邊國家的感受,更遑論應該明白告訴日本人民,修憲的不確定負 面影響既深且遠。在國際情勢方面,由於日本與中共、南韓近來的領土爭端,以及面對北韓的軍事威脅,使自民黨相信:日本人民將更支持擁有強大的國防,也更有 理由推動修憲;但真正的關鍵者—美國對修廢「和平憲法」的真正態度,迄今仍是未知數。
六十餘年來,美國對日本「和平憲法」的態度曾有幾次 變化:從戰後初期的主導制定,到冷戰時期為共同遏制前蘇聯和中共的「開放」態度,其中時而約束、時而鼓勵日本靈活運用憲法。然而,目前歐巴馬政府對日本修 憲的態度似乎轉趨審慎,這是因為華府意識到,如果日本不受美國的節制,或說日本可以不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那麼美國將逐步喪失對日本的實際控制與影響力。 從區域安全來看,某些論調認為,假設日本修憲成功將會「引發戰爭」,此說未免失之偏頗;但可以預見的是,不僅日本和鄰國關係緊張,美日同盟關係也將面臨新 的格局,從而喪失對美日同盟的主導權;日本將在重大防務或外交問題上不再遷就美國,且別忘了,日本右翼念茲在茲「發展核武」,這都不是美國所樂見的。但若 據此就將「踩煞車」的角色寄望於美國,也言之過早,因為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安排中,還存有諸多變數(特別是美「中」關係發展)。此外,華府之所以不 願就日方修改「和平憲法」一事主動表態,是因為修憲是日本的內政,當前美方也未必願意揹負「干預內政」的罵名。
總之,日本若修憲成功,將 對日本國家的未來走向、與亞洲鄰國關係乃至美日同盟產生極重大影響。就美國在東亞的安全利益而言,日本、南韓都是堅實盟友,如果再將中共的因素一併考慮, 那麼華府對日本的修憲舉措就未必是無條件支持了。試想,一個受到「和平憲法」約束的日本,幾十年來和南韓、中共的相處尚且如此保證的了。此外,美國更憂心 的是:日本既然要成為「政治大國」,還會不會對美國「言聽計從」?
和平憲法 華府具關鍵影響
二戰後,日本已度過逾六十年 的和平時期,有人認為關鍵是「和平憲法」,這說法未免「高估」日本政客的「守法性」,其實真正的核心是因為美國的影響力。「和平憲法」在下個月參議院選舉 後會否被改變或許難說,但美國依然強大,這是確定的因素,因此,關鍵仍在於華府對日本右傾勢力的管控程度。美國基於《美日安保條約》,必須保障日本戰略利 益,但這不表示給日本一本空白支票簿,甚至願意為「再平衡戰略」而鼓勵安倍的修憲作為,因為這將限縮美「中」之間的戰略迴旋空間。就美「中」競合的角度 看,美國仍將運用「美日同盟」來牽制中共,那麼華府就絕不會需要一個不接受美國節制的日本。安倍曾說,單靠自民黨是「無法修憲的」,藉此表達希望與日本維 新會、眾人之黨等右翼政團合作的態度,如果政局發展至此,那麼自民黨和對修憲態度謹慎的公明黨的聯合執政關係殊值觀察;七月的日本政壇會非常熱鬧,修不修 憲的議題,愈看愈像是選舉語言了。(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修改憲法的主張「就算得不到支持,也不會有放棄的打算」。輿論普遍 認為,由於日本參議院將於下個月大選,安倍的執政聯盟須贏得選舉,才能更穩定執政,這是安倍在政治傾向的再一次表態;值得注意的是,拜量化寬鬆對市場的刺 激所賜,安倍民意支持度最高曾升至七十四%,下月大選似已勝券在握。執政的自民黨曾一再揚言要修改日本《憲法》第九條中對軍事力量的限制,對亞洲鄰國而言 等同是賦與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合法性之一,若然,華府是否亦願改變在《美日安保條約》與「和平憲法」架構下的「軍事同盟」關係,轉而支持日本修廢「和 平憲法」,不無疑問,這亦將是日方難以掌握的限制因素。
自民黨目標 擺脫戰後體制
事實上,安倍政府成立後,除了經濟上的 「三箭齊發」外,在政治上首先推動的,就是試圖降低修憲門檻,按照現行日本《憲法》九十六條規定,即:修憲必須得在參眾兩院各獲得三分之二的議員投票同 意;自民黨計畫修改為在參眾兩院各獲得二分之一的議員同意即可。但政壇仍有反對聲浪,今年五月,日本執政聯盟中的公明黨表態,將在今年參議院選舉中維護 「和平憲法」,日本民主黨黨魁海江田萬里也公開對安倍主張修憲一事批評指出,身為首相卻積極主張「憲法的那裡改一下吧,我不滿意」,這是嚴重違背政治義務 的行為。不少安倍親信都承認,修憲主張是安倍施政最終目標,經濟政策等只是附庸,其私人秘書萩生田光一即明言:「安倍希望完成他未完成的工作—擺脫戰後體 制。但他現在沒必要急於求成。」不過,從近日安倍政府圍繞修憲的種種舉動來看,他似乎已無意掩飾修憲意圖;安倍最近已公開表示,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修 改已主導日本六十六年的「和平憲法」,如今參院大選在即,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特別強調選戰主軸,該黨已將「修憲」列為參院競選政綱焦點,更宣稱「自民黨是 為修憲而成立的政黨」,引起政壇矚目,更讓日本的鄰國不安。
回顧歷史,二戰結束後,美國實質占領了日本,基於外交現實需要,華府對日本在 戰後的地位安排體現於兩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共產主義的蔓延,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讓日本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據點。戰後初期,美國駐日盟軍總部 (GHQ)為日本制定新憲法,否決了日方所提的天皇制憲草,一九四六年,GHQ向日方提出美版憲法草案,廢除了日皇的政治、軍事權。日方在此基礎上,經過 國會三個多月的審議修訂後,終於通過《日本國憲法》,又稱「和平憲法」;該部憲法於一九四七年五月三日生效。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放棄戰爭」、 「不得維持軍隊武力」和「不擁有宣戰權」等,這些特點使得該憲法也被稱為「非戰憲法」,其立意是從憲法的高度,來限制日本組建軍隊以及「集體自衛權」。日 本右傾團體中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部「被美國強加的憲法」;自民黨亦主張,日本現行憲法是由美國起草,應予修訂,去年十二月自民黨公布的新憲法草案,列舉了 保守派議員主張的條文,包括日皇為「國家元首」而非僅是「國家的象徵」,以及日本自衛隊更名為日本軍隊等。
牽動美日安保 不符美方利益
其實,以自衛隊的武裝力量規模來看,日本早已是軍事大國;自民黨意欲修廢「和平憲法」,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除了選舉之外,安倍政府真正的目的是想為二戰歷史 翻案,即前述的「擺脫戰後體制」,以「民族主義」為號召,進一步擴大在國內的政治勢力。日本保皇派的餘緒往往認為,在法律條文的約束下,就算經濟成就多麼 矚目,也難以轉化為政治影響力,右翼分子「非正常國家」的自卑感揮之不去,便以為必須脫離美國保護傘,邁向「政治大國」、「軍事大國」,才可獲得「正常國 家」地位;但在現實上,「和平憲法」名義上規定,日本不得發動戰爭、不得擁有軍隊,一旦修廢,將被國際(特別是二戰時曾經受到日本侵略的國家)視為「軍國 主義復辟」;過去的軍國主義已被證明是亡國滅種的敗途,麻煩的是,日本右傾人士從來就不關心週邊國家的感受,更遑論應該明白告訴日本人民,修憲的不確定負 面影響既深且遠。在國際情勢方面,由於日本與中共、南韓近來的領土爭端,以及面對北韓的軍事威脅,使自民黨相信:日本人民將更支持擁有強大的國防,也更有 理由推動修憲;但真正的關鍵者—美國對修廢「和平憲法」的真正態度,迄今仍是未知數。
六十餘年來,美國對日本「和平憲法」的態度曾有幾次 變化:從戰後初期的主導制定,到冷戰時期為共同遏制前蘇聯和中共的「開放」態度,其中時而約束、時而鼓勵日本靈活運用憲法。然而,目前歐巴馬政府對日本修 憲的態度似乎轉趨審慎,這是因為華府意識到,如果日本不受美國的節制,或說日本可以不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那麼美國將逐步喪失對日本的實際控制與影響力。 從區域安全來看,某些論調認為,假設日本修憲成功將會「引發戰爭」,此說未免失之偏頗;但可以預見的是,不僅日本和鄰國關係緊張,美日同盟關係也將面臨新 的格局,從而喪失對美日同盟的主導權;日本將在重大防務或外交問題上不再遷就美國,且別忘了,日本右翼念茲在茲「發展核武」,這都不是美國所樂見的。但若 據此就將「踩煞車」的角色寄望於美國,也言之過早,因為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安排中,還存有諸多變數(特別是美「中」關係發展)。此外,華府之所以不 願就日方修改「和平憲法」一事主動表態,是因為修憲是日本的內政,當前美方也未必願意揹負「干預內政」的罵名。
總之,日本若修憲成功,將 對日本國家的未來走向、與亞洲鄰國關係乃至美日同盟產生極重大影響。就美國在東亞的安全利益而言,日本、南韓都是堅實盟友,如果再將中共的因素一併考慮, 那麼華府對日本的修憲舉措就未必是無條件支持了。試想,一個受到「和平憲法」約束的日本,幾十年來和南韓、中共的相處尚且如此保證的了。此外,美國更憂心 的是:日本既然要成為「政治大國」,還會不會對美國「言聽計從」?
和平憲法 華府具關鍵影響
二戰後,日本已度過逾六十年 的和平時期,有人認為關鍵是「和平憲法」,這說法未免「高估」日本政客的「守法性」,其實真正的核心是因為美國的影響力。「和平憲法」在下個月參議院選舉 後會否被改變或許難說,但美國依然強大,這是確定的因素,因此,關鍵仍在於華府對日本右傾勢力的管控程度。美國基於《美日安保條約》,必須保障日本戰略利 益,但這不表示給日本一本空白支票簿,甚至願意為「再平衡戰略」而鼓勵安倍的修憲作為,因為這將限縮美「中」之間的戰略迴旋空間。就美「中」競合的角度 看,美國仍將運用「美日同盟」來牽制中共,那麼華府就絕不會需要一個不接受美國節制的日本。安倍曾說,單靠自民黨是「無法修憲的」,藉此表達希望與日本維 新會、眾人之黨等右翼政團合作的態度,如果政局發展至此,那麼自民黨和對修憲態度謹慎的公明黨的聯合執政關係殊值觀察;七月的日本政壇會非常熱鬧,修不修 憲的議題,愈看愈像是選舉語言了。(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