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蜀誠
國家安全威脅區分為傳統軍事、外交,以及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傳統國家安全概念關切如何抵禦外來軍事威脅,與如何免於外在政治壓制,目標在於 確保領土完整、國防安全、外交自主和政治獨立等。然而,自國際安全邁入全球化時代後,「行為體」面向由過去的國家,朝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個人等多元發 展;安全威脅的議題亦趨多樣性,呈現出新、舊議題夾雜的新國際關係形勢。相較於傳統安全,非傳統安全議題愈獲重視。
近年各國均增強對非傳 統安全的重視,普遍認為「安全」不僅是以軍事為主體的國家安全,也涉及制度、經濟、環境、生態、資源、網路和資訊,以及社會民眾的安全等。從傳統安全到非 傳統安全的發展,不再只是單純影響安全狀態,更包含國際關係的時代變遷對安全問題的影響、安全狀態和目標的延續,以及國際關係如何因應安全問題,進行利己 的不對稱戰爭等系列因素。
傳統安全不符時代需求
國際關係學者朱鋒將非傳統安全區分為:一、傳統安全分析「國家與國家間」 的安全互動或安全問題,非傳統安全聚焦「跨國家」的安全互動與內部安全問題;二、傳統安全關注「國家行為體」(State Actor)間的安全互動,國家為主要威脅來源,非傳統安全則重視「非國家行為體」引發的安全挑戰;三、傳統安全側重「軍事安全」,非傳統安全關切「非軍 事安全」;四、傳統安全視國家為安全主體,包含主權、領土;非傳統安全聚焦於「人」,即日常生活、價值、天災與人權迫害。
值得注意的是, 安全威脅的判斷並非全然客觀,還包括心理的主觀層面,不存在絕對標準,同時要釐清安全「領地」的有限性,進而掌握「安全」與「非安全」的界線,並理解「傳 統」與「非傳統」問題的轉換。換言之,傳統安全議題,都從國家主觀安全與利益著手,並未顧及其他國家、組織或個人的安全利益,使得非傳統安全議題受各界關 注。
國際安全威脅手法轉型
在概念上,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存在明確界線,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長翁明賢曾指出, 後冷戰時期與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糾結,甚至有時互為表裡。對於一向強調以傳統軍事武力解決安全問題的國家,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不 對稱環境,甚至遭到不對稱戰爭的衝擊。
傳統安全威脅呈現非傳統化發展,例如北韓與伊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已威脅到射程範圍內的國 家。加上九一一事件後,恐怖攻擊並未因反恐而減少,其利用跨國組織及滲透能力,以及網際網路的穿透力,讓許多國家難以預先防範。加上政治安全因文化、宗教 因素複雜化,例如二○一○年在北非與中東燃起的「茉莉花革命」,雖然推翻獨裁政體,但後續的政治改革與種族和平反,倒成為另一嚴峻挑戰。此外,經濟全球化 趨勢,使經濟競爭取代政治與軍備競賽,使得貧富國家間差距持續擴大,衍生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威脅。其他潛在問題包含地球暖化造成的全球災 變,跨國犯罪組織的毒品、人口交易,以及海盜、難民潮、走私武器等。
前述的非傳統安全,應從多面向加以理解,拋棄過去對「安全」僅止於軍事的觀念;冷戰結束後,為因應時局變化,各國將經濟、社會、政治、環境、災害、網路等議題納入國家安全要項中,使原本狹隘的傳統安全觀,朝向全面的非傳統安全觀。
非傳統安全的不對稱戰爭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將「不對稱作戰」定義為「一方面迴避或削弱對手優勢,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弱點,採取與對手慣用作戰模式截然不同之手段」。儘管國際學者 認為,不對稱戰爭概念是由美國最早提出,但從前述美軍定義來看,顯然最早出現此構想的,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孫子所強調的「避實擊虛」。雖然各界對不對稱作戰 的解釋不一,亦稱為非對稱作戰、不對等作戰、不對應作戰等,但仍不偏離運用軍事與非軍事手段,以小博大、避實擊虛、以弱擊強、以劣勝優原則。換言之,不對 稱作戰的意涵,在於不論是強勢者或弱勢者,若善用戰略上的不對稱優勢,則均能獲其利。
不對稱作戰避開敵人之優點,以我方相對優點來打擊敵人相對弱點。在非傳統安全情勢下,過去單以軍事工具決定戰爭勝負的方式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藉政治、經濟、軍事、心理與社會等不同手段,尋求最小損耗、打擊敵人弱點,進而達成戰爭勝利。
事實上,科技落後的弱勢國家目標在於利用非預期或創新方式,避開強敵優勢,運用已方的相對優勢施行打擊。例如日、「中」爭執已久的海上爭端,大陸漁船因衝 撞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而遭到日方逮捕,北京當局深知在法理上難以發聲,即對日本展開大規模經濟制裁,包括凍結陸客赴日、抵制日貨,甚至祭出凍結稀土出口、 以間諜嫌疑逮捕日本觀光客等,利用其經濟優勢迫令日本政府妥協放人。此外,此次菲律賓槍殺我漁民事件,我國祭出經濟制裁與護魚演習,則是運用傳統軍事不對 稱優勢,加上非傳統經濟不對稱優勢施壓的表現。
結語
後冷戰時期,隨著全球化加深,傳統以軍事為主的安全作法已不敷時代需 求。自九一一事件爆發後,恐怖主義成為全球各國安全的主要威脅,在倫敦、峇里島、孟買等地的連串攻擊事件;二○○九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所引發的美國房市風 暴,導致全球金融危機;二○一一年三月的日本福島爆發複合性災害,且傷亡人數足以和傳統中型規模的戰爭相比。前述重大安全事件顯示,非傳統安全威脅逐漸擴 散,對國土安全的影響日益上升,成為國家安全主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國家正在探求現今非傳統安全情勢下,以不對稱方式贏得戰爭。其 中,中共更積極研擬相關戰略,即如北京戰略學者喬良與王湘穗合撰的《超限戰》,內文主張「中共應超越軍事界線對敵,特別是處於軍事優勢的敵人,分別從網 路、恐怖主義、經濟金融等方向進擊,達到避實擊虛、以小博大的戰略效果。」對此,我國針對國際安全趨勢發展,規劃各項非傳統安全因應對策,除防範天災、地 震、氣候變遷與金融、網路安全外,亦置重點於觀察其他國家、團體與個人對我可能採取的不對稱威脅,確保國家總體安全與利益。(作者為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 研究中心執行長)
國家安全威脅區分為傳統軍事、外交,以及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傳統國家安全概念關切如何抵禦外來軍事威脅,與如何免於外在政治壓制,目標在於 確保領土完整、國防安全、外交自主和政治獨立等。然而,自國際安全邁入全球化時代後,「行為體」面向由過去的國家,朝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個人等多元發 展;安全威脅的議題亦趨多樣性,呈現出新、舊議題夾雜的新國際關係形勢。相較於傳統安全,非傳統安全議題愈獲重視。
近年各國均增強對非傳 統安全的重視,普遍認為「安全」不僅是以軍事為主體的國家安全,也涉及制度、經濟、環境、生態、資源、網路和資訊,以及社會民眾的安全等。從傳統安全到非 傳統安全的發展,不再只是單純影響安全狀態,更包含國際關係的時代變遷對安全問題的影響、安全狀態和目標的延續,以及國際關係如何因應安全問題,進行利己 的不對稱戰爭等系列因素。
傳統安全不符時代需求
國際關係學者朱鋒將非傳統安全區分為:一、傳統安全分析「國家與國家間」 的安全互動或安全問題,非傳統安全聚焦「跨國家」的安全互動與內部安全問題;二、傳統安全關注「國家行為體」(State Actor)間的安全互動,國家為主要威脅來源,非傳統安全則重視「非國家行為體」引發的安全挑戰;三、傳統安全側重「軍事安全」,非傳統安全關切「非軍 事安全」;四、傳統安全視國家為安全主體,包含主權、領土;非傳統安全聚焦於「人」,即日常生活、價值、天災與人權迫害。
值得注意的是, 安全威脅的判斷並非全然客觀,還包括心理的主觀層面,不存在絕對標準,同時要釐清安全「領地」的有限性,進而掌握「安全」與「非安全」的界線,並理解「傳 統」與「非傳統」問題的轉換。換言之,傳統安全議題,都從國家主觀安全與利益著手,並未顧及其他國家、組織或個人的安全利益,使得非傳統安全議題受各界關 注。
國際安全威脅手法轉型
在概念上,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存在明確界線,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長翁明賢曾指出, 後冷戰時期與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糾結,甚至有時互為表裡。對於一向強調以傳統軍事武力解決安全問題的國家,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不 對稱環境,甚至遭到不對稱戰爭的衝擊。
傳統安全威脅呈現非傳統化發展,例如北韓與伊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已威脅到射程範圍內的國 家。加上九一一事件後,恐怖攻擊並未因反恐而減少,其利用跨國組織及滲透能力,以及網際網路的穿透力,讓許多國家難以預先防範。加上政治安全因文化、宗教 因素複雜化,例如二○一○年在北非與中東燃起的「茉莉花革命」,雖然推翻獨裁政體,但後續的政治改革與種族和平反,倒成為另一嚴峻挑戰。此外,經濟全球化 趨勢,使經濟競爭取代政治與軍備競賽,使得貧富國家間差距持續擴大,衍生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威脅。其他潛在問題包含地球暖化造成的全球災 變,跨國犯罪組織的毒品、人口交易,以及海盜、難民潮、走私武器等。
前述的非傳統安全,應從多面向加以理解,拋棄過去對「安全」僅止於軍事的觀念;冷戰結束後,為因應時局變化,各國將經濟、社會、政治、環境、災害、網路等議題納入國家安全要項中,使原本狹隘的傳統安全觀,朝向全面的非傳統安全觀。
非傳統安全的不對稱戰爭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將「不對稱作戰」定義為「一方面迴避或削弱對手優勢,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弱點,採取與對手慣用作戰模式截然不同之手段」。儘管國際學者 認為,不對稱戰爭概念是由美國最早提出,但從前述美軍定義來看,顯然最早出現此構想的,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孫子所強調的「避實擊虛」。雖然各界對不對稱作戰 的解釋不一,亦稱為非對稱作戰、不對等作戰、不對應作戰等,但仍不偏離運用軍事與非軍事手段,以小博大、避實擊虛、以弱擊強、以劣勝優原則。換言之,不對 稱作戰的意涵,在於不論是強勢者或弱勢者,若善用戰略上的不對稱優勢,則均能獲其利。
不對稱作戰避開敵人之優點,以我方相對優點來打擊敵人相對弱點。在非傳統安全情勢下,過去單以軍事工具決定戰爭勝負的方式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藉政治、經濟、軍事、心理與社會等不同手段,尋求最小損耗、打擊敵人弱點,進而達成戰爭勝利。
事實上,科技落後的弱勢國家目標在於利用非預期或創新方式,避開強敵優勢,運用已方的相對優勢施行打擊。例如日、「中」爭執已久的海上爭端,大陸漁船因衝 撞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而遭到日方逮捕,北京當局深知在法理上難以發聲,即對日本展開大規模經濟制裁,包括凍結陸客赴日、抵制日貨,甚至祭出凍結稀土出口、 以間諜嫌疑逮捕日本觀光客等,利用其經濟優勢迫令日本政府妥協放人。此外,此次菲律賓槍殺我漁民事件,我國祭出經濟制裁與護魚演習,則是運用傳統軍事不對 稱優勢,加上非傳統經濟不對稱優勢施壓的表現。
結語
後冷戰時期,隨著全球化加深,傳統以軍事為主的安全作法已不敷時代需 求。自九一一事件爆發後,恐怖主義成為全球各國安全的主要威脅,在倫敦、峇里島、孟買等地的連串攻擊事件;二○○九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所引發的美國房市風 暴,導致全球金融危機;二○一一年三月的日本福島爆發複合性災害,且傷亡人數足以和傳統中型規模的戰爭相比。前述重大安全事件顯示,非傳統安全威脅逐漸擴 散,對國土安全的影響日益上升,成為國家安全主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國家正在探求現今非傳統安全情勢下,以不對稱方式贏得戰爭。其 中,中共更積極研擬相關戰略,即如北京戰略學者喬良與王湘穗合撰的《超限戰》,內文主張「中共應超越軍事界線對敵,特別是處於軍事優勢的敵人,分別從網 路、恐怖主義、經濟金融等方向進擊,達到避實擊虛、以小博大的戰略效果。」對此,我國針對國際安全趨勢發展,規劃各項非傳統安全因應對策,除防範天災、地 震、氣候變遷與金融、網路安全外,亦置重點於觀察其他國家、團體與個人對我可能採取的不對稱威脅,確保國家總體安全與利益。(作者為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 研究中心執行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