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五月份舉行國會選舉,這場號稱馬國史上最激烈的國家大選,讓執政逾半世紀的國民陣線遭受到空前嚴厲的挑戰,雖然最後國民陣線仍獲國會過半數
席次,得以留住執政權。然而,長久以來,潛存在馬國社會裡的馬來人與華人對立的局勢,卻也因為激烈選舉再度浮上檯面;國民陣線雖驚險守住國會優勢,卻也顯
露出其聲勢與地位不再無法撼動。
馬來人掌權 華人經商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為多種族國家,估計有三十多個種族,主要三大 族群為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馬來人人口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五成,為馬國最大族群,主要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馬來西亞的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福 建、廣東等地區,早自唐代,便有少數商人、僧侶移居至此,大批移入潮是在十九世紀以後至一九四○年代末期,主要原因為逃避中國大陸的戰禍,並尋求謀生的新 天地。儘管馬來西亞華人比例不斷下滑,但仍然僅次於馬來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四分之一的第二大族群。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實施「分而治 之」的管理措施,保留了當時稱為「馬來亞」各地的部分特權,並給予馬來人獨有土地的「保留權」;當時的華人不得持有土地,只能擁有土地「使用權」,也形成 了日後「馬來人掌權、華人經商」的獨特局面。直至二戰結束後,第三世界反殖民運動興起,英國為防止馬來人與華人連手對抗殖民政府,因而強化「分而治之」措 施,英國殖民當局公布的馬來亞政治改革《藍皮書》,不斷藉由文化、政治與經濟等方面,散播馬來人與華人間的矛盾,積極分化當地的馬來人與華人族群。不過在 爭取國家獨立的前提下,馬來人與華人選擇暫時擱置族群矛盾,當時馬來亞最大華人政黨馬華公會積極與馬來人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俗稱巫統)合作,爭取馬來亞 聯邦獨立。
一九五七年八月,馬來亞如願脫離英國獨立。在獨立初期的馬來亞聯邦還包括新加坡、北婆羅洲與汶萊;一九六一年汶萊脫離了馬來亞 獨立,馬來亞聯邦也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如同其他亞非新興獨立的多民族國家中,主流民族為維持民族利益、確認其民族至高無上的地位,常見否認其他民族 的權利,形成馬來人大肆排擠華人,導致優秀華人精英出走新加坡,更埋下日後馬來人與華人兩大族群間的緊張對立。
新經濟政策 侵蝕華人權益
由於歷史因素,使得馬來西亞華人從事工商活動時間較馬來人早,加上長期遵從「馬來人掌權、華人經商」的政策發展,使得當地華人整體經濟實力遠高於馬來人, 未料卻引發馬來人產生對華人的不滿情緒。一九六九年五月,馬來西亞舉行第三屆大選,反對勢力獲得百分之五十點九的得票率,第一次超越聯盟政府(現國民陣線 前身);同年五月十三日,反對黨與巫統激進分子兩派人馬在首都吉隆坡爆發流血大暴動。「五一三」種族衝突流血事件的爆發,起因為政治因素,然而,執政的拉 札克政府卻刻意降低政治因素,反而將衝突主因導引至馬來人經濟地位低下,使得馬來西亞政府決定採取新經濟政策,以提昇馬來人的經濟實力,並限制華人的經濟 利益。
一九七○至一九九○年間,馬來西亞實施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實現目標包括促進經濟發展以消除貧窮,以及在社會各族群間實施社會財富分 配等。新經濟政策大幅保障了馬來人在就業、土地持有等方面的權利,使得馬來人與華人家庭所得差距由一九七○年的二點二九倍,縮小至一九九○年的一點六八 倍。新經濟政策實施後,雖然提昇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卻也使得馬來西亞民族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新經濟政策重挫華人族群的愛國熱忱,衝擊國家共識的形成,尤其 是馬來西亞出生的新一代華人,反彈形式最為激烈。至今,當地華人族群的恐懼與不滿仍持續中。新經濟政策雖然提昇部分馬來人經濟地位,但對於其他族群與農村 地區的貧窮現況卻毫無幫助。
除了經濟方面,馬來西亞教育也是高度排擠華文教學。馬來西亞除了小學之外,中學以上都是以馬來文教學,並沒有 設立保障華人或印度人等其他族裔的語言學校,即使部分私立的華人學校學歷受到紐西蘭、澳洲等國承認,但是始終未獲得馬國政府的承認。由於執政逾半世紀的馬 來西亞國民陣線,多年來實施獨厚馬來人的偏差政策,使得華人在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都遭遇不平等待遇,導致近八成華人反對馬國政府。
華人政治海嘯 動搖執政黨地位
政治貪污腐敗、治安與貧富差距等狀況未見改善,造成馬來西亞國際競爭力下滑,加上長期實施「馬來人至上」獨惠特定族群的政策,使得選民對執政黨的不滿日 增。二○○八年大選,連續在十二次大選中獲勝的國民陣線首次失去國會三分之二席位的絕對多數,國際媒體普遍認為這場政治海嘯已開始動搖馬來西亞長期以來的 政治穩定性。為贏得今年大選,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在選前實施兩面手法。一方面,納吉在參加華人集會時,列出了二○○九年就任後對於華人政策的改革措施,強調 任內為華人團體的付出,比歷史上其他總理都還要多,試圖拉攏華人選票;另方面,納吉藉隸屬反對派民主聯盟的伊斯蘭黨作文章,對華人大打恐嚇牌,指伊斯蘭黨 長期訴求實施嚴格禁止喝酒、偷竊、婚外性行為等,刑罰包括截肢、石刑等酷刑。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華文報紙刊登廣告,恐嚇華人若民主聯盟得勢,可能連非伊斯 蘭信徒都必須禁吃豬肉、禁喝啤酒。儘管如此,這次選舉中,仍有八成華人將票投給反對陣營,大幅重挫執政的國民陣線士氣,納吉隨後也形容這是一場「華人政治 海嘯」。
從選舉結果觀察,國民陣線雖贏得一百一十三席過半數席位,但卻是歷年最少,雖然得以繼續執政,但形勢已大不如前;加上選後反對黨 質疑執政黨在開票時疑似作票,也深深打擊了國民陣線的合法執政基礎。倘若國民陣線未來不朝向改革路線發展,恐將腐蝕其長期執政的根基,預料下一次馬國大 選,改革程度將成為是否變天的主要因素。
馬來人掌權 華人經商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為多種族國家,估計有三十多個種族,主要三大 族群為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馬來人人口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五成,為馬國最大族群,主要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馬來西亞的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福 建、廣東等地區,早自唐代,便有少數商人、僧侶移居至此,大批移入潮是在十九世紀以後至一九四○年代末期,主要原因為逃避中國大陸的戰禍,並尋求謀生的新 天地。儘管馬來西亞華人比例不斷下滑,但仍然僅次於馬來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四分之一的第二大族群。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實施「分而治 之」的管理措施,保留了當時稱為「馬來亞」各地的部分特權,並給予馬來人獨有土地的「保留權」;當時的華人不得持有土地,只能擁有土地「使用權」,也形成 了日後「馬來人掌權、華人經商」的獨特局面。直至二戰結束後,第三世界反殖民運動興起,英國為防止馬來人與華人連手對抗殖民政府,因而強化「分而治之」措 施,英國殖民當局公布的馬來亞政治改革《藍皮書》,不斷藉由文化、政治與經濟等方面,散播馬來人與華人間的矛盾,積極分化當地的馬來人與華人族群。不過在 爭取國家獨立的前提下,馬來人與華人選擇暫時擱置族群矛盾,當時馬來亞最大華人政黨馬華公會積極與馬來人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俗稱巫統)合作,爭取馬來亞 聯邦獨立。
一九五七年八月,馬來亞如願脫離英國獨立。在獨立初期的馬來亞聯邦還包括新加坡、北婆羅洲與汶萊;一九六一年汶萊脫離了馬來亞 獨立,馬來亞聯邦也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如同其他亞非新興獨立的多民族國家中,主流民族為維持民族利益、確認其民族至高無上的地位,常見否認其他民族 的權利,形成馬來人大肆排擠華人,導致優秀華人精英出走新加坡,更埋下日後馬來人與華人兩大族群間的緊張對立。
新經濟政策 侵蝕華人權益
由於歷史因素,使得馬來西亞華人從事工商活動時間較馬來人早,加上長期遵從「馬來人掌權、華人經商」的政策發展,使得當地華人整體經濟實力遠高於馬來人, 未料卻引發馬來人產生對華人的不滿情緒。一九六九年五月,馬來西亞舉行第三屆大選,反對勢力獲得百分之五十點九的得票率,第一次超越聯盟政府(現國民陣線 前身);同年五月十三日,反對黨與巫統激進分子兩派人馬在首都吉隆坡爆發流血大暴動。「五一三」種族衝突流血事件的爆發,起因為政治因素,然而,執政的拉 札克政府卻刻意降低政治因素,反而將衝突主因導引至馬來人經濟地位低下,使得馬來西亞政府決定採取新經濟政策,以提昇馬來人的經濟實力,並限制華人的經濟 利益。
一九七○至一九九○年間,馬來西亞實施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實現目標包括促進經濟發展以消除貧窮,以及在社會各族群間實施社會財富分 配等。新經濟政策大幅保障了馬來人在就業、土地持有等方面的權利,使得馬來人與華人家庭所得差距由一九七○年的二點二九倍,縮小至一九九○年的一點六八 倍。新經濟政策實施後,雖然提昇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卻也使得馬來西亞民族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新經濟政策重挫華人族群的愛國熱忱,衝擊國家共識的形成,尤其 是馬來西亞出生的新一代華人,反彈形式最為激烈。至今,當地華人族群的恐懼與不滿仍持續中。新經濟政策雖然提昇部分馬來人經濟地位,但對於其他族群與農村 地區的貧窮現況卻毫無幫助。
除了經濟方面,馬來西亞教育也是高度排擠華文教學。馬來西亞除了小學之外,中學以上都是以馬來文教學,並沒有 設立保障華人或印度人等其他族裔的語言學校,即使部分私立的華人學校學歷受到紐西蘭、澳洲等國承認,但是始終未獲得馬國政府的承認。由於執政逾半世紀的馬 來西亞國民陣線,多年來實施獨厚馬來人的偏差政策,使得華人在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都遭遇不平等待遇,導致近八成華人反對馬國政府。
華人政治海嘯 動搖執政黨地位
政治貪污腐敗、治安與貧富差距等狀況未見改善,造成馬來西亞國際競爭力下滑,加上長期實施「馬來人至上」獨惠特定族群的政策,使得選民對執政黨的不滿日 增。二○○八年大選,連續在十二次大選中獲勝的國民陣線首次失去國會三分之二席位的絕對多數,國際媒體普遍認為這場政治海嘯已開始動搖馬來西亞長期以來的 政治穩定性。為贏得今年大選,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在選前實施兩面手法。一方面,納吉在參加華人集會時,列出了二○○九年就任後對於華人政策的改革措施,強調 任內為華人團體的付出,比歷史上其他總理都還要多,試圖拉攏華人選票;另方面,納吉藉隸屬反對派民主聯盟的伊斯蘭黨作文章,對華人大打恐嚇牌,指伊斯蘭黨 長期訴求實施嚴格禁止喝酒、偷竊、婚外性行為等,刑罰包括截肢、石刑等酷刑。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華文報紙刊登廣告,恐嚇華人若民主聯盟得勢,可能連非伊斯 蘭信徒都必須禁吃豬肉、禁喝啤酒。儘管如此,這次選舉中,仍有八成華人將票投給反對陣營,大幅重挫執政的國民陣線士氣,納吉隨後也形容這是一場「華人政治 海嘯」。
從選舉結果觀察,國民陣線雖贏得一百一十三席過半數席位,但卻是歷年最少,雖然得以繼續執政,但形勢已大不如前;加上選後反對黨 質疑執政黨在開票時疑似作票,也深深打擊了國民陣線的合法執政基礎。倘若國民陣線未來不朝向改革路線發展,恐將腐蝕其長期執政的根基,預料下一次馬國大 選,改革程度將成為是否變天的主要因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