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懲罰敘利亞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用化學武器殘殺平民,美國打算動用戰斧巡弋飛彈攻擊敘利亞政軍目標,讓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的巡弋飛彈再度成為焦點。
二戰結束後,美國從納粹德國手中獲得大量的V-1與V-2火箭資料,成為日後發展彈道飛彈基礎。越戰期間,美軍大量使用各類遙控無人載具(UAV)執行對 北越的高危險性任務,累積出一批對研發與佈署無人作戰載具的支持者;另一方面,美國海、空軍常年使用小型無人靶機與誘餌之後,因而在1960年代構思在研 發新一代靶機時,思考無人遙控飛機加入武裝的可能性。
1970年代,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推出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具備全天候、長程、次音速巡弋飛行能力,爾後雷神(Raytheon)公司也投入製造巡弋飛彈行列。
戰斧巡弋飛彈(BGM-109)採模組化設計,最前端是導引系統模組,位於這個模組後方的則是一到兩個前段彈身配載模組,可以攜帶燃料或者是不同種類的彈 頭,包括可攜帶核彈、傳統彈頭與子母彈;第三段是彈身中段模組,為燃料與彈翼的所在位置;第4段是彈身後段模組,包含延伸自前方模組的主燃料箱,發動機進 氣口;其後是動力模組段,也就是發動機所在的位置。在動力模組段可加裝火箭推進器,以提升飛彈的飛行加速度。
戰斧巡弋飛彈採地形輪廓比對(Terrain Contour Matching, TERCOM)、慣性導引與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因而具備高度準確性。
二戰結束後,美國從納粹德國手中獲得大量的V-1與V-2火箭資料,成為日後發展彈道飛彈基礎。越戰期間,美軍大量使用各類遙控無人載具(UAV)執行對 北越的高危險性任務,累積出一批對研發與佈署無人作戰載具的支持者;另一方面,美國海、空軍常年使用小型無人靶機與誘餌之後,因而在1960年代構思在研 發新一代靶機時,思考無人遙控飛機加入武裝的可能性。
1970年代,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推出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具備全天候、長程、次音速巡弋飛行能力,爾後雷神(Raytheon)公司也投入製造巡弋飛彈行列。
戰斧巡弋飛彈(BGM-109)採模組化設計,最前端是導引系統模組,位於這個模組後方的則是一到兩個前段彈身配載模組,可以攜帶燃料或者是不同種類的彈 頭,包括可攜帶核彈、傳統彈頭與子母彈;第三段是彈身中段模組,為燃料與彈翼的所在位置;第4段是彈身後段模組,包含延伸自前方模組的主燃料箱,發動機進 氣口;其後是動力模組段,也就是發動機所在的位置。在動力模組段可加裝火箭推進器,以提升飛彈的飛行加速度。
戰斧巡弋飛彈採地形輪廓比對(Terrain Contour Matching, TERCOM)、慣性導引與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因而具備高度準確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