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公日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談判在七月底露出一線曙光,根據美國務卿凱瑞所提出的倡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華盛頓舉行三年來的首次直接和談。這次的程序性談判,雙方擬定巴勒斯坦邊境、耶路撒冷地位與巴勒斯坦難民問題,都可能是今後和談所要討論的議題。
領土爭議埋以、巴仇恨
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五日),埃及、約旦、黎巴嫩、敘利亞與伊拉克聯合攻打以色列,點燃第一次中東戰火,最終由以色列取得勝利,使其領土 得以擴張。在聯合國安理會推動下,以色列於一九四九年二至七月間,與伊拉克以外的四國達成停戰協議,取得西耶路撒冷;這次戰爭造成逾七十五萬巴勒斯坦難 民,埋下日後雙方爭執遠因。一九六七年六月,埃及再度封鎖蒂朗海峽(西奈半島與沙烏地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峽),以色列於是再度出兵埃及,史稱「六日戰 爭」。獲勝的以色列取得西奈半島、戈蘭高地、西岸、加薩及耶路撒冷全部,完成其基本法中的「完整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
一九七三年十月五 日,埃及與敘利亞在以色列的「贖罪日」突襲西奈半島及戈蘭高地,爆發為期兩週的「贖罪日戰爭」;最終由安理會三三八號決議案,要求以色列與埃及停火,並於 瑞士日內瓦召開中東和平會議,以色列與敘利亞、埃及簽訂停戰協議。一九七八年九月間,以色列總理比金與埃及總統沙達特在美國總統卡特見證下,簽訂《大衛營 協定》,以色列同意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阿拉伯主要國家則首次承認其國家地位。直到波灣戰爭,國際社會在一九九一年十月三十日召開馬德里中東和平會議,進 行多邊、雙邊和平談判;其中雙邊協商方面,以色列與若干阿拉伯國家進行一對一協商(包括埃及、約旦、敘利亞與黎巴嫩),以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的秘密協 商,為後來的《奧斯陸協議》奠基。
一九九三年的《奧斯陸協議》(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無疑具關鍵地位。是年九月十三日,以色列總理拉賓 與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在白宮南草坪上簽署《奧斯陸協議》,雙邊關係似乎進入和平解決階段:以色列從巴勒斯坦撤軍、五年內完成地位談判、建立巴勒斯坦國等。 只是雙方的迅速進展,隨著拉賓在一九九五年遇刺後走下坡,接任的尼坦雅胡並不落實《奧斯陸協議》,且雙方均質疑彼此無心履行義務,不僅導致後續多次令人失 望的會談結果,且雙方歧見日益深化。
美居中協調苦無進展
儘管歷經兩任美國總統折衝樽俎,以、巴雙方和談並無進展。以二 ○○七年在印地安那波里斯舉行的和談為例,儘管雙方同意依循二○○三年由小布希斡旋出的「路徑圖」,在二○○八年底完成和平談判,與會的以色列總理歐瑪特 聲稱提出「最優渥」條件,包括接受國際社會對耶路撒冷的監督,數千名難民回到以色列,以及從西岸撤回超過九成兵力。
但當尼坦雅胡在國會大 選擊敗歐瑪特,重登總理大位後,以色列於二○○八年底入侵加薩走廊,談判就此終止。二○一○年華盛頓會談中,歐巴馬與國務卿希拉蕊聲稱促成以、巴雙方在 「一年內就所有議題達成最終方案」,但以色列拒絕延長凍結屯墾計畫,加上以色列與加薩船隊衝突,以、巴關係再度惡化,直到日前才重啓談判。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存在數個重要議題:一、屯墾區;二、耶路撒冷地位;三、難民問題;四、以、巴邊界;五、以色列對哈瑪斯的疑慮。學者認為,前述議題難 以藉由政治和解方式獲得解決,致使以、巴和平前景始終不明;其中,又以前三者最為棘手。即使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屯墾舉措頗有微詞,但以色列仍不願減緩速 度,自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結束後,以國在所占領的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上建造屯墾區。
屯墾區再挑不安氣氛
與其 他議題不同的是,不論在國際政治,或是國際法上,以色列的屯墾區立場可說是「腹背受敵」,不僅聯合國決議(如安理會四四六號決議)與國際法院《巴勒斯坦占 領區建造圍牆諮詢意見》認為,此舉違反日內瓦第四公約第四十九條(占領國不得將平民送入占領區)。就在凱瑞看似成功將以、巴雙方拉上會議桌之際,尼坦雅胡 再次通過對東耶路撒冷及西岸地區的屯墾案,也挑起雙方談判的不安氣氛。
這也連帶影響耶路撒冷的地位,該城為崇高且敏感的宗教聖地,聯合國 原規劃將其國際化。但在第一與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陸續將東、西耶路撒冷納為己有並設為首都。多數西方國家並不認同此舉(因此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而非首都耶路撒冷);另一方面,在《奧斯陸協議》中,雙方承諾「耶路撒冷問題必須和平談判解決」,但屯墾區問題卻讓巴勒斯坦遲遲不願上談判桌,對於他們所 期待的「巴勒斯坦國」而言,東巴勒斯坦是絕對不能讓步的。
中東戰爭的另一項產物,就是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問題。儘管一九四九年安理會就已承 認難民回歸家園或是獲得補償的權利,但目前巴勒斯坦難民仍高達四百九十五萬人。對於因戰亂被迫遠離家園的難民而言,回歸故土是畢生心願,這也是為何在二○ 一○年,阿巴斯一度提出以「難民回歸權」換取以色列在耶路撒冷議題的讓步時,最後依然鎩羽而歸。另外,美國務卿凱瑞五月提出四十億美援,希望以經濟建設提 昇巴勒斯坦人生活水平,換取他們在「回歸權」議題與耶路撒冷議題時讓步,但也遭到阿巴斯強硬拒絕。
結語
即使八月雙邊和平 談判第一次會議順利展開,但事實上,不論是以色列或巴勒斯坦,以至於整個阿拉伯社會,均不應以行為、理念一致的觀點看待此事。例如巴勒斯坦內部法塔赫(巴 勒斯坦解放組織)與哈瑪斯之間的爭鬥、阿拉伯國家內部不和、以色列左右派之爭等,對每一次談判的影響都極為重要。另一方面,近年伊斯蘭世界因「阿拉伯之 春」引發後續動盪,如敘利亞與埃及也可能成為潛在影響力。敘利亞內戰已超過兩年,除讓遜尼派與什葉派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身為中東地區強權,敘國動亂所衍生 的難民問題,也讓阿拉伯世界難以團結。另一方面,埃及臨時政府也對穆斯林兄弟會大肆清算,由於哈瑪斯就是穆斯林兄弟會在巴勒斯坦的分支,加上埃及與哈瑪斯 所控制的加薩走廊毗鄰,阿巴斯在七月底時仍前往埃及臨時政府訪問,也影響著以、巴談判。以、巴和談「曙光」欲見成效,似乎還有一段艱辛路要走。(作者為軍 聞工作者)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談判在七月底露出一線曙光,根據美國務卿凱瑞所提出的倡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華盛頓舉行三年來的首次直接和談。這次的程序性談判,雙方擬定巴勒斯坦邊境、耶路撒冷地位與巴勒斯坦難民問題,都可能是今後和談所要討論的議題。
領土爭議埋以、巴仇恨
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五日),埃及、約旦、黎巴嫩、敘利亞與伊拉克聯合攻打以色列,點燃第一次中東戰火,最終由以色列取得勝利,使其領土 得以擴張。在聯合國安理會推動下,以色列於一九四九年二至七月間,與伊拉克以外的四國達成停戰協議,取得西耶路撒冷;這次戰爭造成逾七十五萬巴勒斯坦難 民,埋下日後雙方爭執遠因。一九六七年六月,埃及再度封鎖蒂朗海峽(西奈半島與沙烏地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峽),以色列於是再度出兵埃及,史稱「六日戰 爭」。獲勝的以色列取得西奈半島、戈蘭高地、西岸、加薩及耶路撒冷全部,完成其基本法中的「完整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
一九七三年十月五 日,埃及與敘利亞在以色列的「贖罪日」突襲西奈半島及戈蘭高地,爆發為期兩週的「贖罪日戰爭」;最終由安理會三三八號決議案,要求以色列與埃及停火,並於 瑞士日內瓦召開中東和平會議,以色列與敘利亞、埃及簽訂停戰協議。一九七八年九月間,以色列總理比金與埃及總統沙達特在美國總統卡特見證下,簽訂《大衛營 協定》,以色列同意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阿拉伯主要國家則首次承認其國家地位。直到波灣戰爭,國際社會在一九九一年十月三十日召開馬德里中東和平會議,進 行多邊、雙邊和平談判;其中雙邊協商方面,以色列與若干阿拉伯國家進行一對一協商(包括埃及、約旦、敘利亞與黎巴嫩),以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的秘密協 商,為後來的《奧斯陸協議》奠基。
一九九三年的《奧斯陸協議》(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無疑具關鍵地位。是年九月十三日,以色列總理拉賓 與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在白宮南草坪上簽署《奧斯陸協議》,雙邊關係似乎進入和平解決階段:以色列從巴勒斯坦撤軍、五年內完成地位談判、建立巴勒斯坦國等。 只是雙方的迅速進展,隨著拉賓在一九九五年遇刺後走下坡,接任的尼坦雅胡並不落實《奧斯陸協議》,且雙方均質疑彼此無心履行義務,不僅導致後續多次令人失 望的會談結果,且雙方歧見日益深化。
美居中協調苦無進展
儘管歷經兩任美國總統折衝樽俎,以、巴雙方和談並無進展。以二 ○○七年在印地安那波里斯舉行的和談為例,儘管雙方同意依循二○○三年由小布希斡旋出的「路徑圖」,在二○○八年底完成和平談判,與會的以色列總理歐瑪特 聲稱提出「最優渥」條件,包括接受國際社會對耶路撒冷的監督,數千名難民回到以色列,以及從西岸撤回超過九成兵力。
但當尼坦雅胡在國會大 選擊敗歐瑪特,重登總理大位後,以色列於二○○八年底入侵加薩走廊,談判就此終止。二○一○年華盛頓會談中,歐巴馬與國務卿希拉蕊聲稱促成以、巴雙方在 「一年內就所有議題達成最終方案」,但以色列拒絕延長凍結屯墾計畫,加上以色列與加薩船隊衝突,以、巴關係再度惡化,直到日前才重啓談判。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存在數個重要議題:一、屯墾區;二、耶路撒冷地位;三、難民問題;四、以、巴邊界;五、以色列對哈瑪斯的疑慮。學者認為,前述議題難 以藉由政治和解方式獲得解決,致使以、巴和平前景始終不明;其中,又以前三者最為棘手。即使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屯墾舉措頗有微詞,但以色列仍不願減緩速 度,自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結束後,以國在所占領的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上建造屯墾區。
屯墾區再挑不安氣氛
與其 他議題不同的是,不論在國際政治,或是國際法上,以色列的屯墾區立場可說是「腹背受敵」,不僅聯合國決議(如安理會四四六號決議)與國際法院《巴勒斯坦占 領區建造圍牆諮詢意見》認為,此舉違反日內瓦第四公約第四十九條(占領國不得將平民送入占領區)。就在凱瑞看似成功將以、巴雙方拉上會議桌之際,尼坦雅胡 再次通過對東耶路撒冷及西岸地區的屯墾案,也挑起雙方談判的不安氣氛。
這也連帶影響耶路撒冷的地位,該城為崇高且敏感的宗教聖地,聯合國 原規劃將其國際化。但在第一與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陸續將東、西耶路撒冷納為己有並設為首都。多數西方國家並不認同此舉(因此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而非首都耶路撒冷);另一方面,在《奧斯陸協議》中,雙方承諾「耶路撒冷問題必須和平談判解決」,但屯墾區問題卻讓巴勒斯坦遲遲不願上談判桌,對於他們所 期待的「巴勒斯坦國」而言,東巴勒斯坦是絕對不能讓步的。
中東戰爭的另一項產物,就是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問題。儘管一九四九年安理會就已承 認難民回歸家園或是獲得補償的權利,但目前巴勒斯坦難民仍高達四百九十五萬人。對於因戰亂被迫遠離家園的難民而言,回歸故土是畢生心願,這也是為何在二○ 一○年,阿巴斯一度提出以「難民回歸權」換取以色列在耶路撒冷議題的讓步時,最後依然鎩羽而歸。另外,美國務卿凱瑞五月提出四十億美援,希望以經濟建設提 昇巴勒斯坦人生活水平,換取他們在「回歸權」議題與耶路撒冷議題時讓步,但也遭到阿巴斯強硬拒絕。
結語
即使八月雙邊和平 談判第一次會議順利展開,但事實上,不論是以色列或巴勒斯坦,以至於整個阿拉伯社會,均不應以行為、理念一致的觀點看待此事。例如巴勒斯坦內部法塔赫(巴 勒斯坦解放組織)與哈瑪斯之間的爭鬥、阿拉伯國家內部不和、以色列左右派之爭等,對每一次談判的影響都極為重要。另一方面,近年伊斯蘭世界因「阿拉伯之 春」引發後續動盪,如敘利亞與埃及也可能成為潛在影響力。敘利亞內戰已超過兩年,除讓遜尼派與什葉派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身為中東地區強權,敘國動亂所衍生 的難民問題,也讓阿拉伯世界難以團結。另一方面,埃及臨時政府也對穆斯林兄弟會大肆清算,由於哈瑪斯就是穆斯林兄弟會在巴勒斯坦的分支,加上埃及與哈瑪斯 所控制的加薩走廊毗鄰,阿巴斯在七月底時仍前往埃及臨時政府訪問,也影響著以、巴談判。以、巴和談「曙光」欲見成效,似乎還有一段艱辛路要走。(作者為軍 聞工作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