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美國「重返亞洲」的影響因素

◎靳梅
 美國國會朝野兩黨在十月一日零時新會計年度開始前,無法就臨時動支預算達成協議,致使美國聯邦政府局部關閉,八十萬政府員工被迫放無薪假; 為了讓駐外美軍仍可遂行軍事任務,美國總統歐巴馬緊急簽署法案,確保軍人能領到薪餉。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三日報導指出,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將衝擊到華府「重返亞洲」(Asia pivot)的承諾,果然,繼取消訪問菲律賓及馬來西亞行程後,白宮又宣布,歐巴馬已決定取消前往印尼峇里島出席亞太經合高峰會(APEC)與汶萊東亞高 峰會行程,改由國務卿凱瑞代表出席,於是觀察家紛紛認為,美國轉向亞洲政策「將面臨嚴重質疑」。雖然輿論很容易將「政府關門」與「重返亞洲」的議題聯想, 但事實上,比較精確的說法應是,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的重要影響因素是「預算問題」而不是「政府關門」這樣的意氣之爭,特別是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持續增 長,美「中」探索如何建構「新型大國關係」之際,此一因素顯得別重要。
 十七年前 也曾短暫「關門
 這次的美國府會僵局, 創下美國聯邦政府十七年來再度局部關閉,在政府關門期限前,歐巴馬還特別上電視批評共和黨為達自身政治目的,挾持全美當「肉票」;他說,政府關門「對民眾 立即造成真實的經濟衝擊」。歐巴馬在二日晚間與國會民主與共和兩黨領袖會談,但與共和黨眾議院議長貝納在預算案與提高舉債上限議題未達共識,雙方幾乎不歡 而散。這當然不是第一次美國政府因為國會惡鬥而被迫停擺。一九九五年,柯林頓總統執政時期,共和黨反對柯林頓提出的全民健保醫療機制,讓國會僵持不下,一 度讓政府關門二十一天。這次的政府關門,何時能重新恢復雖是未知數,對經濟的影響當然是熱議焦點,但股匯市分析師說,投資人普遍相信關門時間不會太長;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評論認為:「這並不是大爆炸,而是耍脾氣。」所指的當然就是美國國會的惡鬥。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上次美國政府 關門,是發生在經濟蓬勃的國際大環境,但今昔難比,現在美國經濟疲軟,持續停擺可能進一步壓垮美國經濟,影響全球景氣;說穿了,一切的爭執點都和「錢」有 關,且本月中調高債限的問題還在未定之天。在財政緊縮時代,美國欲強化在亞洲影響力恐怕有實際困難,特別是相較於經濟持續成長的中國大陸,美國並無太多 「兼善天下」的能力來協助傳統盟邦,或擴大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歐巴馬選擇在APEC缺席時,他的白宮發言人卡尼意有所指的說,總統取消行程是共和黨眾議 員強迫關閉政府造成的後果。「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發生的政府關閉事件,導致美國在世界最大新興市場地區促進美國出口成長以及增進領導地位與利益,並創造就業 機會的能量受阻。」這當然有其內部的政治目的,卻也是一個事實:歐巴馬出訪深具地緣政治意義,決定缺席將讓美國的亞太地區競爭者(當然就是中共)有機會拉 攏美國的亞太盟友。這意味著「重返亞洲」的成敗責任,共和黨人是否願意承擔?
 美戰略再調整 主因仍是中共
 事實上,儘管美 國府會嚴重對立,民主、共和兩黨在亞洲政策上卻擁有廣泛共識,兩黨都同意美國應與亞洲建立更緊密關係,讓美國自亞洲的快速經濟成長中獲利;此外,強化與南 韓及日本的聯盟,與印度形成戰略夥伴,拓展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等,這些在美國國內都毫無爭議,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兩黨一致支持美國向長期遭國際孤立的 緬甸伸出友誼之手,這些政策立場的安排或妥協,其中有許多的複雜成因,最明顯的當然就是中共因素。
 所謂的「重返亞洲」,這當是一個相對的 詞性,部分美國政壇人士甚至主張「美國從未離開過亞洲」。然不可諱言,美國反恐和伊拉克戰爭十年期間,以中國大陸和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區域性發展,已讓亞洲 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因此華府將戰略重點置於亞洲還的重要因素,就是要平衡中共的影響力。事實上,早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前,當時布希政府的外交政策 原本就已決定逐漸地將戰略經營重點移往亞太,以因應中共的「崛起」,確保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優勢地位;豈料發生九一一事件,讓美國被迫將外交與軍事重心轉往 中亞和中東。
 歐巴馬首任總統任內即提出的亞洲政策計畫,這使得亞洲盟友認為他在第二任期必須承擔更多亞太事務的責任。在他主政期間,華府 積極參與南海主權爭議的外交折衝,兩年多前更宣布和平解決南海主權爭議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雖讓美國在備受中共恫嚇的東南亞鄰國心目中地位提高,但也讓中共 備感壓力,加深了雙方戰略互疑。南海、朝鮮半島的局勢未明,促使美國希望在亞太地區部署更多軍力,並致力於推動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同時更悉心 處理和中共的雙邊關係,這意思是說,華府當然不希望讓北京覺得,美國的「戰略再調整」是針對特定目標,因為化解美「中」的戰略互疑,對美國「重返亞洲」的 過程和安排上是有利的。
 美軍事實力 仍是世界獨強
 從經貿往來的數字看,中共是日本、南韓、澳洲和印度等的最大貿易夥伴, 但這些國家大多是美國的傳統盟國。北京經常向亞太國家暗示,儘管美國自稱是亞太地區不可或缺的強權,卻是個「不可靠的夥伴」,可能也不會長期致力亞洲地區 事務。之前金融海嘯對美國經濟的重創,讓亞太國家開始調整以美國、歐盟市場為重心的出口導向策略;此外,在東協與大陸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之後,美國的傳統盟 友南韓、日本都面臨加速融入區域自由貿易區的壓力;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印尼之行,又頻頻向東南亞國協釋出利多。由此可以判斷,當美「中」經濟實力的天秤開 始出現位移,就會讓華府產生焦慮,但美國的軍事力量仍是世界獨強,這就成為美國「重返亞洲」非常重要的法寶。
 承前所言,從軍事任務的角度 來看,美軍已將「重返亞洲」視為優先任務,「重返亞洲」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空軍、海軍與陸戰隊在亞太地區的存在與運作能力,然而在預算限制的情況下, 所有部隊的運作經費都遭到刪減,能否有足夠資源執行任務,讓軍方首長傷透腦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上將認為,即使美國現在只面對少數極端國家的安 全威脅,但卻有更多「國家內的極端組織」製造美國的安全威脅,鄧普西甚至以「戰略破產」來形容財政扣押持續下去的後果,因此,美軍必須要獲得更多預算,才 能確保「重返亞洲」的目標得以達成。
 撇開「政府關門」的國會惡鬥短暫因素,美國有實力、也有意願繼續在亞洲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尤其是制衡 中共在東亞與時俱增的影響力。其實,中共近年不斷倡議「和諧世界」等外交主軸,根本難以獲得周邊國家的信任,大陸在經濟上的成長,雖然使得亞洲各國都必須 與之交往,但是各國仍顧慮中共帶有政治及安全目的性的戰略性經濟活動;東南亞國家向來都採取以平衡策略取得經濟與安全的目標,因此,當然還是樂見美國的 「重返亞洲」。不過,沒有錢什麼事都辦不了,美國政府現階段的首務,應是尋求化解國內政壇的嚴重分歧,眾議院可通過不包括延後「歐記健保」的預算法案,或 是參院和白宮願意接受該法案延後實施,兩黨如何平衡妥協,殊值關注。(作者為國防大學兼任講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