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共生 難以「去美國化」

十月十三日大陸媒體「新華社」以英文發表題為「美國財政失靈證明應有一個去美國化世界」的署名評論。該文指出,美國政客沒能妥善溝通,讓政府停止運 轉長達十六日,且差點使金融風險波及到海外,這也許是全球開始考慮建立「去美國化」世界的好時機。中共所控制的「新華社」值此敏感時刻釋放此一訊息,引發 國際熱議,北京的意圖何在?
 歷史上沒有永遠的霸權
 從二○○八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學術界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以國際關係層面為例, 「新美國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卡普蘭在題為「比較溫和的霸權」一文中指出,宣告美國支配全球事務的時代已終結是言過其實,美國霸權的衰敗是極其緩慢的,目 前仍然是「霸權」國家,只是變得溫和了。以《霸權興衰史》一書聞名的甘迺迪教授則認為「財政失衡」與「帝國過度擴張」將是拖累美國國力的兩大因素。此外,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在「中國是新美國嗎?」一文中指出,隨著中共對美國債的增加,未來愈來愈有可能取代美國地位,正如當年美國取代英國的世界霸主地 位。二○○八年初「新美國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坎納曾在《紐約時報》撰文「再見霸權」中指出,「以美國為中心的單一世界秩序可能在十多年後落幕;美國、歐 盟、中共三方相互牽制,二十一世紀新地緣政治遊戲已經開始。」轉眼間,五年過去了,本文將從「霸權」角度探討美、「中」關係的可能發展。
 「善霸」與「惡霸」
  國際關係上所謂「霸權穩定」的概念,源自經濟學家金德柏格於一九七三年所著《蕭條中的世界,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九》一書。他認為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九年,全球 經濟蕭條乃因各國都理性且自私地追求自身利益,沒有國家肯出面領導國際社會共渡難關;「霸權穩定理論」正式的名稱,由國際政治學者柯漢,於一九八○年「霸 權穩定理論及國際經濟建制之變革,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七」一文中提出,他認為「被單一霸權國家掌控的權力結構,最有利於國際建制的發展;此一建制規則相對較 精準、且廣泛地在國際間被遵循,霸權掌控權力結構的式微,可被視為國際經濟建制力量衰微的徵兆。」該理論認為國際體系之穩定,有賴於霸權國家以提供「公共 財」的方式維繫之。國際關係上的公共財,包括低關稅的國際貿易體系、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及國際基本秩序之維持等。
 霸權國家除須具備足以維 護國際政經穩定的軍事力量外,在提供公共財上更需心胸開闊、眼光遠大才能成為「善霸」(benign hegemon)。如不以追求本身的絕對利益為滿足,而堅持在相對利益上與主要對手斤斤計較,則可能成為具掠奪性的「惡霸」(predatory hegemon)。日本外交家小和田認為,二次大戰後,美國以提供安全、開放全球經濟、援助經濟發展和強化國際建制等公共財的方式追求「單邊全球主義」, 但後來卻演變成只追求美國利益的「全球單邊主義」。換言之,一九七○年代世界能源危機的發生主因之一,即在於美國由追求絕對利益的「善霸」演變成追求相對 利益的「惡霸」。筆者從國際貿易體系、國際基本秩序及國際貨幣體系三方面探討美國在提供國際「公共財」上的力不從心。
 首先檢視國際貿易體 系。二○○八年杜哈回合談判失敗,不僅全球貿易板塊重新組合,也讓外界認為美國霸權逐漸式微。杜哈談判主要希望能以歐美先進國家削減對本國農業的補貼與農 產品關稅,換取發展中國家降低對工業產品的關稅。談判失敗不僅顯示印度、中國大陸等地區,在全球經濟與談判實力日益茁壯,更凸顯美國不願再提供國際「公共 財」而從「善霸」走向「惡霸」。儘管部分學者將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談判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視為美國重返多邊主義之路;然而,其「更像一種把中 共拒之門外的實用策略」,中共怎可能毫無反應呢?
 其次看國際安全體系。「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繞道聯合國逕自出兵伊拉克,顯示小布希不再 提供「國際基本秩序」這項公共財;長期拒絕加入國際刑事法庭,等於變相杯葛其他國家提供公共財;關達那摩灣監獄也讓美國失去在國際事務上的道德制高點。此 種單極主義,到了歐巴馬政府才逐漸修正。
 最後看國際貨幣體系。金融海嘯以來,全球貨幣體系陷入「現狀改變者」與「既得利益者」之間的對 峙。美國「全球金融超強」地位除遭俄羅斯和德國強烈抨擊外,中國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更指出,東亞國家的高儲蓄率與外匯儲備「是對掠奪性投機的被動防 範」,當中共為「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出「大幅提昇特別提款權的地位與作用」建議後,被認為是對美元的一種挑戰。近年來,美國採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 策」(QE)不僅是停止提供公共財,甚至遭批將其負擔轉嫁他國。此次美國倒債危機,最終雖懸崖勒馬,但華府朝野對峙狀況預料還會上演,中國大陸是美國最大 的單一境外債權人,持有未清償美債的百分之八,以大陸市場對美元的依賴,中共恐怕比美國人更緊張。
 大陸是否適合當「霸權」?
  從「霸權穩定」角度看,美國霸權明顯減弱中,而大陸則已受到相當的負面影響。預料中共未來可能作法有二,其一是放棄「韜光養晦」並取而代之;根據皮優研究 中心「全球態度計畫」今年七月公布的調查指出,全球主要三十九個國家中逾四成七認為「中國大陸已經或將超過美國成為霸權」,但問題是,接連傳出貪污腐敗與 政治鬥爭的中國大陸真的準備好了嗎?
 其二是維持美、「中」競合現況。二○○八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史學教授弗格森提出「美『中』經濟共同 體」一詞,表示美、「中」已走入共生時代,並謂「當美『中』經濟共生體時代結束時,中國大陸會在二十年內超越美國;最終將出現中國大陸主導的世界和平」。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則認為,中國大陸因持有巨額美債而成為「人質」的情形,正是「美『中』經濟共同體」的具體呈現;但問題是,「沒有人可以保證中共能否頂 住國內壓力,尤其是來自於呼籲多元化投資、減少購買美債的經濟學家的壓力。」對於大陸媒體所提出的「去美國化」屬於前者或後者,或另有意圖,值得深思!
(作者為致理技術學院拉美經貿研究中心主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