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積極更新軍備 裨益達成戰略目標

◎張蜀誠
 根據外媒在十月間披露,俄羅斯明年將出售二十四架Su-35戰機予中共,並採用二加二模式(兩艘在俄羅斯建造,兩艘在大陸建造),合作建造四艘拉達(Lada)級潛艦。由於Su-35具技術成熟、續航力強等特性;拉達級潛艦則配備絕氣推進裝置技術(AIP),水下航行可長達四十五天,預料本次軍購項目,乃針對南海周邊國家的「軍備競賽」,未來將投入擴展南海巡弋範圍。由於這是相隔十年後,中共再次斥資巨額向俄羅斯採購重大軍備,且戰略決定戰術及武器研發與購置方向。因此,筆者以戰略視角,分析中共本次軍購在政治、經濟與軍事方面的功能。
 檢視中共爭端作為
 一般而言,中共面對主權爭端時,往往依據爭議地區的四個指標構成橫座標,以戰略能力構成的縱座標之落點決定戰略方針。其中,構成橫座標的四個指標分別為:爭端方政府、爭端方人民、國際社會與武裝力量「四個寄希望」;至於縱座標則決定戰略最高目標與最低底線,其最高目標為伸張主權,底線則是保持主權爭議狀態。按照中共戰略規劃,最好的狀況是爭端對方承認北京所謂的主權;其次為承認處於爭議狀態,如果不行,則發揮「以民逼官」的作用,或是藉國際力量進行施壓;若前三項都無效,動武即無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中共「四個寄希望」戰略並非單獨實施,而是依據爭端情況在座標位置決定「配方」;無論在兩岸關係、釣魚台議題或南海爭端,都可發現北京對不同的爭議,皆採取相似戰略。例如在兩岸問題中,北京通常在「臺灣政府」、「臺灣人民」與「國際社會」都無法「寄希望」情況下,才會發出「武力解決」訊息。儘管中共宣稱絕不讓第三方介入或干涉爭端,特別是美國;但事實上,北京有條件接受國際社會介入,惟必須主張有利中共的主權立場,或能夠打壓持不同意見者;如遇相反情況,則亟力予以反制或淡化國際負面影響性。除臺海之外,南海在二○一○年被中共列為「核心利益」,不難想像,防外力介入同樣為中共面對南海紛爭的首要手段。
 因應爭端戰略手段
 從前述分析座標概念加以審視,將更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戰略意圖,在無法寄希望於爭端對手的情況下,中共採取下列戰略作為如後:
 一、以民逼官、上兵伐謀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不僅在二○○九年擊敗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二○一○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經濟強權。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成為中共外交重要手段。例如在釣魚台爭端中,北京對東京採取經濟制裁手段,引發日本企業界對政府的不滿,顯示中共企圖透過經濟槓桿,達到「以民逼官」效果。在南海地區也不例外,當中共與菲律賓因黃岩島(民主礁)引發紛爭之際,北京毫不手軟地對馬尼拉實施經濟制裁。此外,為抵消美國的亞太影響力,中共刻意透過對東協國家「讓利」,來建構和平、善意假象;因此,北京不僅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對東協國家伸援;今年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缺席APEC的情況下,更建立與東協國家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企圖藉此消減美國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九六臺海危機」經驗觀察,一旦中共經貿政策失效,其武裝部隊的針對性演訓,就成為恫嚇的主要工具。此外,中共相當重視敵「三戰」中的心理戰;倘若中共擁有精銳軍備,其總體心理威懾的信、效度亦隨之提昇。
 二、消解外力、俾利伐交
 中共寄希望於國際社會的作為,主要就是排除美國的干預與介入,特別在美「重返亞洲」與「再平衡」政策下,成為菲律賓、越南等爭端國的隱形靠山,甚至對大陸形成包圍網。對此,北京不斷對華府重視的「航行自由權」提出保證;並提出「新型大國關係」增進雙方合作等,都是為了降低華府對北京「核心利益」的干涉。近年「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香格里拉會談再三強調會尊重南海海域自由航行權;今年下半年,習近平與中共防長常萬全訪問美國時,也再三提議建構「新型大國關係」,更凸顯了中共意圖。另一方面,中共暗地警告周邊國家不可「選邊站」,尤其不可仗恃美方支持而使爭端升溫。
 此外,為制衡爭端對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中共也在此區域競逐邦誼。例如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藉今年APEC峰會期間訪問馬來西亞,並提議與東協國家簽署睦鄰友好條約,以化解「中國威脅」疑慮;同時也悄悄提昇與俄羅斯的政治、經濟與軍事關係,避免因主權爭端而遭到孤立。此前,俄羅斯為了中共透過逆向工程,複製俄製武器技術,並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漸漸不願提供先進武器;然而,習近平掌權後,不僅參觀首度開放外來領袖的俄羅斯國防部和聯邦武裝力量作戰中心,並深化俄「中」戰略夥伴關係,以及經貿、能源、投資等協定。若加上這次大手筆軍購案,更凸顯出雙方信賴的增長,此亦為戰略考量之一。
 三、以鎰稱銖、底線伐兵
 雖然共軍在造艦數量上大幅成長,質的方面也有顯著進步,除研發匿蹤戰機殲-20與殲-31,也建造多艘AIP系統的元級潛艦,卻仍須花大把銀兩向俄羅斯採購武器,主因除外交因素外,當然就是為了克服技術瓶頸問題,藉此與積極更新軍備的菲律賓、越南等國拉開差距。此舉凸顯儘管中共研發許多新武器,但在引擎、發動機與機載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等關鍵技術仍無法突破;中共武器裝備仍落後俄羅斯甚多,在當前美、歐仍對中共武器與高新科技禁運情況下,俄羅斯是中共唯一取得武器裝備的管道;未來也可能利用「俄、『中』合造」模式汲取新技術。
 從武器裝備角度檢視,Su-35的優勢在於高速及充足的燃料箱,適用於巡邏廣大空域,並能夠給予較遠的主要城市威脅。此次交易讓一系列新型俄製空射武器流入中共,包括射程達兩百五十公里的Kh31AD反艦飛彈,大幅提昇中共空軍對空、對地、對海精確打擊;一旦北京引進Su-35,勢必顯著強化共軍空優戰力,不但衝擊周邊國家的空中戰略,甚至連美國的戰略都將受到影響。中共獲取新一代戰機,不僅揭示了北京在軍事技術的進展,以及南海策略的調整,也加強可能的衝突應變力。
 結語
 在南海爭端無法寄希望於爭端對手的情況下,中共當局分別採取寄希望於爭取對手國的人民、國際社會與武裝力量;其中,由於中共與其他爭端對手間的能力處於不對等情況下,如何消解外部勢力的干擾,或對其能力的壓制,成為北京戰略重心所在;以此視角觀察,中共積極強軍有助於威懾爭端對手,並在側翼支持北京的外交訴求;最重要的是,在必要時發揮作戰上以鎰稱銖效果。儘管軍購金額龐大十年內罕見,但對北京的南海戰略目標,卻有一舉數得之效。
 我國防部長嚴明日前在立院答詢時即指出:「兩岸軍事關係是敵對關係」,闡述共軍仍為我國家安全最主要威脅,觀察北京處理爭議領土的戰略措施,亦為我國未來應變臺海歧見的「他山之石」,惟有精準料敵與未雨稠繆,方能確保我國家安全無虞。
(作者為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