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製國防武力─光輝戰機

一九七九年,蘇聯揮軍入侵阿富汗,開始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隨著蘇聯在阿富汗扶持魁儡政權,並與反抗軍展開激戰,讓阿富汗局勢緊張,更讓鄰國巴基 斯坦感到強大軍事壓力,巴基斯坦因而於一九八一年決定向美國採購F-16A/B型戰機;巴國於一九八三年獲得首架F-16戰機。
 隨著巴基斯坦F-16戰機的成軍,反而給予敵國印度方面龐大壓力,因而決定自行研發一款能與F-16抗衡的多用途第三代輕型戰機,並藉由「武器國產」擺脫對國外的依賴,光輝輕型戰機研發計畫因而誕生。
 光輝戰機(Light Combat Aircraft ,英文簡稱LCA)印度官方名稱為Tejas,在梵文中有著「光輝」的意涵,研發計畫由印度國營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主導,並由其他五十家國內外公司參與。
  一九八四年印度政府成立航空發展局,以推動光輝戰機發展計畫。根據航空發展局制定的任務需求,光輝輕型戰機必須作為美洲豹與MiG-21的後繼機種,並與 從俄羅斯引進的MiG-29戰機進行高低搭配;印度空軍使用的單座基本型光輝戰機可以執行奪取制空權、擔負對地和對艦攻擊、偵察等任務。海軍型光輝戰機則 被要求加裝支撐性良好的起落架與尾鉤,使其能夠在印度航空母艦上起降。
 計畫一再延宕 晚了三十年才服役
 印度獨立之後就曾經獲得授權,組裝生產英國蚊式輕型戰機,之後又陸續引進生產了美洲豹、MiG-21、MiG-27等戰機,為發展印度的航空工業打下了一定程度的基礎,因此印度官方認為已經具備足夠技術能力研發國產戰機。
 起先,印度官方樂觀的預估光輝輕型戰機原型機一九八七年定型、首架驗證機一九九○年進行首度試飛,並於五年後進入印度空軍行列服役。不過,光輝戰機研製工作由於一再遇到技術瓶頸和政治原因,導致首次試飛時程一直延宕至二○○一年元月。
  光輝戰機面臨的技術性問題包括可用攻角與低空速度不足、結構超重、推重比不足、氣動布局不完善等問題。光輝戰機原定使用印度國產GTRE GTX-35VS卡佛里(Kaveri)發動機,不過由於一直無法達到印度軍方的要求而無法量產,導致只得改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F404發動機。
 另一方面,儘管印度擁有戰機組裝經驗,但是還是無法改變印度航空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的缺點。光輝戰機雖然號稱印度「國產」戰機,事實上許多關鍵技術仍仰賴國外廠商提供,包括依靠法國達索公司工程師、美國諾斯羅普公司提供航電系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供線控飛行系統等。
  一九九八年印度實施一連串核試爆之後,美國柯林頓政府對印度實施武器禁運,暫停提供發動機技術,再度讓光輝戰機研發受到嚴重打擊,迫使印度不得不向俄羅斯 航太廠商尋求援助,協助發展卡佛里發動機,不過該型發動機仍於二○○四年宣告發展失敗。直到小布希政府時期,為了拉攏印度圍堵中共,美國才再度恢復對印度 輸出發動機技術。
 一連串技術與政治因素干擾,導致光輝戰機進入印度空軍服役時間由一九九五年一再延遲,直到試飛達二千四百次後,印度空軍 認為已達到要求,終於在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成軍服役,距離當初計畫開始擬定,整整晚了三十年。光輝戰機研發計畫一再延宕,導致研發成本也由一九八三年 時預估的五十六億盧比,增加至八百億盧比(約三百八十多億元新臺幣),預計延發項目總成本將達到二千五百億盧比。
 光輝戰機構型與性能諸元
 由於達索工程師參與研發,使得光輝戰機構型可以看到濃厚的幻象二○○○戰機的影子,包括中單三角翼、單發動機等。
  光輝戰機機身採用高達百分之四十五的複合材料,使得機身具備抗腐蝕、重量輕等優點;同樣為輕型戰機,瑞典紳寶(Saab)公司的JAS-39獅鷲戰機機身 採用百分之三十的複合材料,空重約八點七公噸;光輝戰機空重僅五點九公噸。除此之外,印度空軍的光輝戰機試飛員更指出,機身大量使用複合材質,不只讓光輝 戰機在空戰時具備高靈活性,更能吸收雷達反射波。
 光輝戰機配備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研發的EL/M-2032多普勒雷達,該款雷達最多能追蹤十個目標,並具備對空、對海、對地等搜索、攻擊能力。不過,光輝戰機未來可能換裝法國幻象二○○○戰機使用的同型RDY雷達。
  光輝戰機最大作戰半徑八百公里,最高速度可達一點六馬赫,同時為了改善推力不足的問題,發動機由LCA-MK一型的F404-GE-200改為LCA- MK二型的F414發動機。固定武裝為一門雙管二三公厘機砲,機腹下方與機翼下方共七個武器掛架點,能夠掛載空對空、空對地與空對艦飛彈,以及無導引火 箭、導引炸彈、偵照吊艙與副油箱等,最大掛載重量為四千公斤。
 為了便於航空母艦上起降,印度海軍使用的艦載型光輝戰機也與空軍有所不同,艦載型降低機鼻高度,以提高飛機在降落航艦時的飛行員前視效果,還採用伸縮式受油管,以取代陸基型的固定式受油管,艦載型的最大武器載重量也較陸基型少了五百公斤。
 印度空軍首批採購四十架光輝戰機,預計未來還將採購一百四十架單座型與二十架雙座型光輝戰機,與Su-30戰機進行高低搭配;印度海軍則採購四十架光輝戰機,以取代從英國購入的GR5海獵鷹戰機。
 光輝戰機未來前景不明
 光輝戰機二○○一年首次試飛成功後,時任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曾驕傲的表示:「全世界只有六到七個國家能夠生產超音速飛機,印度終於成為其中的一員」;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官員更樂觀的認為,光輝戰機能夠搶下第三世界國家百分之十的換機市場。
  不過,光輝戰機的外銷情況恐怕不如官員預估那樣樂觀。印度將光輝戰機外銷對象鎖定埃及、孟加拉、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國,不過光輝戰機單座型的價格是三千 二百萬美元,雙座機價格為三千五百萬美元,遠比中共與巴基斯坦合作生產的梟龍(巴基斯坦稱為JF-17雷電)的二千萬美元貴上許多,因而使得光輝戰機面對 梟龍競爭時不被看好。
 另一方面,由於光輝戰機研發時程過長,印度空軍已另外採購一百二十六架法國達梭公司生產的飆風戰機,加上俄系Su- 30戰機、未來將採購研發中的俄羅斯T-50隱形戰機,印度空軍官員毫不諱言未來印度空軍機隊仍將以俄系戰機為主力,加上光輝戰機關鍵技術高度仰賴外國, 讓光輝戰機在印度空軍的行列中發展前景黯淡無光。無怪乎,光輝戰機會被印度輿論批評為「還未服役就過時的機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