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介入中非動亂的多重意圖

二○一四年二月六日,法國國防部長德里安表示,將延長法國維和部隊在中非共和國停留的時間。非洲國家中非共和國自二○一三年十二月發生動亂以來,已 造成百萬人逃離家園,全國超過半數人口面臨飢餓威脅。為此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決議,讓中非前殖民母國—法國派出維和軍隊,期盼能化解宗教衝突與人道危機。然 而,衝突至今仍未平息。
 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中非原為非洲販賣黑奴的要道,一八九四年併入法屬剛果,一九○三年成為法屬烏班基—夏利 領地。一九五八年成立半自治政府,兩年後正式獨立,首都為班基(Bangui),人口約五百多萬人,面積六十一餘萬平方公里;官方語言為法語,地理上與喀 麥隆、蘇丹、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剛果共和國為鄰。
 一九六○年大衛‧達科(David Dacko)成為中非獨立後首任總統,實施一黨專政,直到一九六五年底遭到陸軍參謀長博卡薩(Jean-Bedel Bokassa)推翻。博卡薩上台後推行暴政,令人民苦不堪言,一九七六年甚至把國名改為中非帝國,並自稱為皇帝。一九七九年,達科利用博卡薩訪問利比亞 的機會,在法國支持下奪回政權,並將國名改回中非共和國。不過,中非並沒有從此帶來平靜,仍舊政變不斷。
 中非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產物 為玉米、咖啡、棉花、甘蔗、花生與菸草等。由於糧食生產不足以自給,加上主要輸出農產品咖啡多由歐洲商人所控制,使得經濟相當不發達,中非人民年均收入不 到八百美元;中非交通同樣不發達,境內沒有鐵路,交通僅限於公路、河運與航空,儘管中非國內礦產與天然資源發達,但因為交通不便而不利於開採。
 政治紛擾不斷、經濟疲弱、交通不發達,讓中非注定成為一個落後國家。根據二○一一年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調查,中非排名第一七九名,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倚賴法國、歐盟與聯合國的經濟援助。
 法國為中非的最大援助國,一九九七年以前每年向中非提供達六千萬至九千萬美元援助。一九九七年起法對中非援助急劇下降至每年三千萬美元左右,但仍占中非所獲外援總額的三成左右。
 宗教衝突引發動亂
  中非共和國的人口組成中,有百分之二十五基督教徒、百分之二十五為天主教徒、傳統宗教徒佔百分之三十五、百分之十五信奉伊斯蘭教。中非獨立之後,境內的穆 斯林與基督徒曾長期和平相處,但是近十多年來為了爭奪資源,以及鄰國勢力干預,導致宗教衝突不斷。儘管二○○七年二月經由利比亞前總統格達費的調停,中非 政府曾與反叛軍簽署和平協定,但是衝突仍持續不斷。
 二○一二年十二月中旬,信奉伊斯蘭教的叛軍「塞雷卡」(Seleka)因為不滿政府沒 有兌現和平協定中改善經濟的承諾,再度發動戰爭,更於二○一三年三月成功推翻博齊澤(Francois Bozize)政府,奪取政權。塞雷卡領導人多托賈(Michel Djotodia)並於同年八月就任臨時總統。
 由於塞雷卡部隊奪權之後軍紀依舊渙散,不改四處搶劫與燒殺擄掠的個性,引發中非國內其他基督徒的不滿,基督徒因而組成民兵團體「反巴拉卡」(anti-balaka)以求自保。而塞雷卡分子也將武器分發給穆斯林平民,導致衝突大舉爆發。
  起初,塞雷卡與反巴拉卡部隊在中非與蘇丹邊境爆發激戰,雙方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相互攻擊,最後導致這場宗教衝突在二○一三年十二月起全面失控,造成超過千 人死亡。根據聯合國難民總署報告指出,中非數個月來動亂已造成國內百萬人因戰亂而流離失所,且有超過近九萬人逃往鄰近國家避難,首都班基更有近半數人口被 迫逃離家園。
 在中非衝突中,婦女遭性侵時有所聞,許多兒童更為了溫飽而加入軍隊成為娃娃兵,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國際救援組織也一再呼籲,難民營的生存條件相當惡劣,急需救助。
  由於無法控制塞雷卡叛軍動亂,中非共和國總統裘托狄亞與總理蒂昂蓋伊(Nicolas Tiangaye)在中非經濟共同體壓力下,於今年一月十日宣布辭職。但是並沒有就此平靜,反而持續陷入極度動盪不安,基督徒開始大肆掠奪穆斯林經營的商 店與住宅,殺人放火作為報復,使得宗教衝突危機持續。
 維護戰略後院 法國積極出兵非洲
 「身為世界強權,法國有責任維持秩 序。」因此法國總統歐蘭德決定響應聯合國呼籲,花費四億歐元、派出二千名軍人前往前殖民地中非進行維和任務。法國國防部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更表示,「有必要採取任何手段」來維持中非秩序,如果叛軍拒絕繳械,法國會採取主動攻擊模式,打擊叛軍勢力。
 事實上, 法國積極派兵非洲有其多重意圖。首先,維護法國在非洲的經濟利益,非洲人口將近八億,與法國僅地中海之隔,法國的資金、技術和商品可以源源不斷地輸入非洲 大陸,同時可從非洲大量獲取自然資源和戰略物資,因此法國長期以來視非洲為「戰略後院」。在中共勢力進入非洲之前,法國曾是非洲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據 統計,法國商品在非洲的市場占有率高達而二成以上。
 其次,法國充當「非洲憲兵」角色,協助非洲國家維持秩序與發展。法國一方面提供過去遭 殖民國家軍事援助、二方面派遣大批維和部隊前往非洲維護當地情勢,法國在海外八千多名軍人中,即有三分之二派駐在非洲。法軍一九九○年代之後在非洲從事十 多次軍事行動,範圍遍布查德、象牙海岸、利比亞與馬利等國。
 另一方面,歐蘭德二○一二年五月就任總統以來,民調支持度直直落,近來又遭到八卦媒體踢爆與女星的緋聞,出兵非洲一方面獲得國內輿論支持,二方面可以轉移輿論焦點,何樂而不為。
 中非動亂難解
 除了派兵外,法國更積極遊說國際社會派兵中非,包括英國、德國、西班牙、波蘭和比利時等國都派遣部隊前往中非,以提供維和任務後勤支援;美國也出動九架運輸機,載運二千五百名非洲聯盟維和部隊前往中非,美國也正打算與法國、非洲聯盟合作,將中非維和部隊增加至六千人。
 為了化解中非人道危機,歐盟外交部長會議也於一月二十日宣布援助四億九千六百萬歐元、派遣五百名部隊至中非。法國外交部也宣布提供三千五百億歐元援助。
  不過,國際社會派兵與提供中非經濟援助僅能達到化解人道危機,無法徹底根除宗教族群之間的暴力衝突。因為當地宗教衝突早已是陳年的問題,在戰火高張之下, 裂痕與仇恨日益高漲,加上目前的穆斯林政權是靠政變非法取得,缺乏統治正當性,且未解除交戰雙方派系武裝,都使得中非未來的前景實在難以樂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