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華
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去年底在立陶宛的高峰會上,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引發數萬名支持加入歐盟的民眾走上街頭,進而爆發流血衝突。
經濟危機釀成衝突
根據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二○一三年轉型報告》指出,烏克蘭經濟情況十分脆弱,經濟環境改革停 滯,出口情況惡化,外匯存底明顯下降,國際資本市場幾乎停止運作,整體稅收短缺,政府財政壓力相當大。烏克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三千美元;青壯年失業率高 達百分之二十,外匯存底降至一百二十億美元,經常帳赤字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
亞努科維奇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經濟,曾求助歐盟、中 共及俄羅斯。歐盟建議烏克蘭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商;「中」方考慮提出嚴格的貸款條件,以保障投資安全,但亞努科維奇無法接受;俄羅斯同意提供 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援助及天然氣半價優惠,但交換條件是烏克蘭不能與歐盟簽署經貿協定,目前俄羅斯提供的三十億美元金援已到位。
國家問題嚴重 人民寄情於他國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朝向民主與自由經濟制度轉型,歷經二十年,成效卻不如預期。烏克蘭堪稱為民主國家,但實際上是屬於現代化寡頭政治制度,這些政治核心人 物利用企業私有化的機會,掌握重要資產、媒體及政治權力核心。即使在二○○四年顏色革命後,民主的穩定與改革有了實質的進展,但仍無法打破寡頭政治格局。
二○一○年亞努科維奇就任後,由於經濟政策失敗、貪污嚴重及其家族與國營企業的既得利益糾葛不清,引發人民不滿。相較於一般民眾生活困頓,既不信任的政治 人物,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歐盟遂成為人民嚮往的國度。烏克蘭反對派不斷向人民宣導,加入歐盟可以正式確立烏克蘭是歐洲國家,同時也可以改善經濟,因此這 場抗議活動的人群,大都是受過教育年輕人、中產階級、親歐派寡頭及法西斯主義的極端分子。
對年輕人而言,歐盟代表民主的文明國家,歐烏自由貿易協定代表的是一個願景與希望,與俄羅斯的可控式民主不同。親歐派的領導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尋求與歐盟合作藉以立足全球市場,對歐盟企業而言,烏克蘭資源豐富,又有便宜的勞動力,的確吸引人。
法西斯分子成為抗議事件的核心的角色,烏克蘭西部出現民族主義與新法西斯情緒,向大眾傳播禁止說俄語,排除俄羅斯人等脫序行為,是導致族群分裂對立的起因之一,更間接引爆克里米亞獨立事件。
當亞努科維奇宣布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人民感到被欺騙而憤怒。從歐烏自由貿易協議條款來看,歐盟嚴格要求烏克蘭進行經濟轉型,如減少預算赤字、取 消能源、農業補貼、最低工資等。如按照歐盟的標準,烏克蘭一年必須支出一百四十七億歐元,亞努科維奇擔心財政緊縮會更加嚴重,拒簽協定是不得已的選擇。
亞努科維奇的對外政策,雖主張推動與歐盟整合,以歐盟為優先外交方向,其次是改善俄羅斯關係,並非意味親俄羅斯。但亞努科維奇未能妥善處理歐盟、烏克蘭與 俄羅斯關係。烏克蘭位於歐洲與俄羅斯之間,俄羅斯與歐盟的競爭牽動三者關係,歐洲對東歐採取睦鄰政策,成為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的對手。
對俄 羅斯而言,獨立國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一一年蒲亭倡議歐亞聯盟,力推獨立國協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依據此一政策,烏克蘭自然是俄羅斯爭取的對象之一。 如果烏克蘭選擇加入歐盟,等於衝擊俄羅斯的獨立國協政策,自然會受到俄方的壓力,加上能反制俄羅斯的籌碼有限,最後只能選邊站。
整體觀之,實際上,烏克蘭政府與人民都具有加入歐盟的共識,但最後政府決策結果未能與民眾充分溝通,甚至以武力驅趕示威民眾,凸顯的是執政者缺乏智慧與能力。
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 升高區域緊張局勢
亞努科維奇下台後,烏克蘭組成臨時政府,獲得歐盟的承認。但俄羅斯稱烏克蘭臨時政府違憲,係屬於政變,呼籲國際社會不應承認其合法性。
在烏克蘭變天導致親西方勢力上台後,克里米亞親俄勢力則強烈而使當地局勢驟然緊張。新上任克里米亞新總理阿克肖諾夫請求俄羅斯協助,以保障克里米亞和平。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同意蒲亭出兵,並向外表示:「烏克蘭出現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挑釁行為…在國際法的框架內採取必要手段,保護當地的俄羅斯人免於生命財產的威 脅」,隨即增兵克里米亞,情況一度危急。
歐美國家同聲警告俄羅斯,將採取經濟制裁,並以不出席八大工業國會議作為反制手段。經過多方協調 與溝通,最後蒲亭決議收兵,同時表示,「目前俄羅斯還不需要出兵烏克蘭,也不考慮接管克里米亞」;並痛批烏克蘭臨時政府「罷黜亞努科維奇掌權的行為違憲, 要求烏克蘭必須遵守新憲法」。
烏克蘭危機值得警惕
目前歐盟廣泛受到歐債危機所影響,未來幾年不會再有新成員,現階段烏克蘭想加入歐盟有其困難度。新政府若持續向人民宣傳加入歐盟的願景,未來若無法如願加入歐盟,是否又會引紛爭?
回顧歷史,烏克蘭親西方派與親俄派都曾執政過,解決經濟問題都採取向國際借貸方式,但總是取得頭期款後,承諾的改革、貸款等條件大多無法達到要求,援助最後被迫中斷。這種前後反覆、短視近利的作法,讓烏克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維持在蘇聯解體時的低度水準。
面對國家發展的困境,烏克蘭人只想選擇一條輕鬆的路走,而不去思索國家的未來發展,是最大問題。未來烏克蘭新領導人如何整合國內政策、凝聚國內共識並加速 改革,是最主要的課題。對外,重新調整外交政策,找到相對應的方法與機制,改變與俄羅斯、歐盟的合作方向,建立起平等、互惠關係。對內,落實政經制度轉型 與改革、擺脫依賴他國的習性,朝向獨立自主的方向前進,才有新的希望。(作者為台灣智庫研究員)
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去年底在立陶宛的高峰會上,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引發數萬名支持加入歐盟的民眾走上街頭,進而爆發流血衝突。
經濟危機釀成衝突
根據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二○一三年轉型報告》指出,烏克蘭經濟情況十分脆弱,經濟環境改革停 滯,出口情況惡化,外匯存底明顯下降,國際資本市場幾乎停止運作,整體稅收短缺,政府財政壓力相當大。烏克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三千美元;青壯年失業率高 達百分之二十,外匯存底降至一百二十億美元,經常帳赤字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
亞努科維奇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經濟,曾求助歐盟、中 共及俄羅斯。歐盟建議烏克蘭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商;「中」方考慮提出嚴格的貸款條件,以保障投資安全,但亞努科維奇無法接受;俄羅斯同意提供 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援助及天然氣半價優惠,但交換條件是烏克蘭不能與歐盟簽署經貿協定,目前俄羅斯提供的三十億美元金援已到位。
國家問題嚴重 人民寄情於他國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朝向民主與自由經濟制度轉型,歷經二十年,成效卻不如預期。烏克蘭堪稱為民主國家,但實際上是屬於現代化寡頭政治制度,這些政治核心人 物利用企業私有化的機會,掌握重要資產、媒體及政治權力核心。即使在二○○四年顏色革命後,民主的穩定與改革有了實質的進展,但仍無法打破寡頭政治格局。
二○一○年亞努科維奇就任後,由於經濟政策失敗、貪污嚴重及其家族與國營企業的既得利益糾葛不清,引發人民不滿。相較於一般民眾生活困頓,既不信任的政治 人物,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歐盟遂成為人民嚮往的國度。烏克蘭反對派不斷向人民宣導,加入歐盟可以正式確立烏克蘭是歐洲國家,同時也可以改善經濟,因此這 場抗議活動的人群,大都是受過教育年輕人、中產階級、親歐派寡頭及法西斯主義的極端分子。
對年輕人而言,歐盟代表民主的文明國家,歐烏自由貿易協定代表的是一個願景與希望,與俄羅斯的可控式民主不同。親歐派的領導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尋求與歐盟合作藉以立足全球市場,對歐盟企業而言,烏克蘭資源豐富,又有便宜的勞動力,的確吸引人。
法西斯分子成為抗議事件的核心的角色,烏克蘭西部出現民族主義與新法西斯情緒,向大眾傳播禁止說俄語,排除俄羅斯人等脫序行為,是導致族群分裂對立的起因之一,更間接引爆克里米亞獨立事件。
當亞努科維奇宣布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人民感到被欺騙而憤怒。從歐烏自由貿易協議條款來看,歐盟嚴格要求烏克蘭進行經濟轉型,如減少預算赤字、取 消能源、農業補貼、最低工資等。如按照歐盟的標準,烏克蘭一年必須支出一百四十七億歐元,亞努科維奇擔心財政緊縮會更加嚴重,拒簽協定是不得已的選擇。
亞努科維奇的對外政策,雖主張推動與歐盟整合,以歐盟為優先外交方向,其次是改善俄羅斯關係,並非意味親俄羅斯。但亞努科維奇未能妥善處理歐盟、烏克蘭與 俄羅斯關係。烏克蘭位於歐洲與俄羅斯之間,俄羅斯與歐盟的競爭牽動三者關係,歐洲對東歐採取睦鄰政策,成為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的對手。
對俄 羅斯而言,獨立國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一一年蒲亭倡議歐亞聯盟,力推獨立國協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依據此一政策,烏克蘭自然是俄羅斯爭取的對象之一。 如果烏克蘭選擇加入歐盟,等於衝擊俄羅斯的獨立國協政策,自然會受到俄方的壓力,加上能反制俄羅斯的籌碼有限,最後只能選邊站。
整體觀之,實際上,烏克蘭政府與人民都具有加入歐盟的共識,但最後政府決策結果未能與民眾充分溝通,甚至以武力驅趕示威民眾,凸顯的是執政者缺乏智慧與能力。
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 升高區域緊張局勢
亞努科維奇下台後,烏克蘭組成臨時政府,獲得歐盟的承認。但俄羅斯稱烏克蘭臨時政府違憲,係屬於政變,呼籲國際社會不應承認其合法性。
在烏克蘭變天導致親西方勢力上台後,克里米亞親俄勢力則強烈而使當地局勢驟然緊張。新上任克里米亞新總理阿克肖諾夫請求俄羅斯協助,以保障克里米亞和平。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同意蒲亭出兵,並向外表示:「烏克蘭出現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挑釁行為…在國際法的框架內採取必要手段,保護當地的俄羅斯人免於生命財產的威 脅」,隨即增兵克里米亞,情況一度危急。
歐美國家同聲警告俄羅斯,將採取經濟制裁,並以不出席八大工業國會議作為反制手段。經過多方協調 與溝通,最後蒲亭決議收兵,同時表示,「目前俄羅斯還不需要出兵烏克蘭,也不考慮接管克里米亞」;並痛批烏克蘭臨時政府「罷黜亞努科維奇掌權的行為違憲, 要求烏克蘭必須遵守新憲法」。
烏克蘭危機值得警惕
目前歐盟廣泛受到歐債危機所影響,未來幾年不會再有新成員,現階段烏克蘭想加入歐盟有其困難度。新政府若持續向人民宣傳加入歐盟的願景,未來若無法如願加入歐盟,是否又會引紛爭?
回顧歷史,烏克蘭親西方派與親俄派都曾執政過,解決經濟問題都採取向國際借貸方式,但總是取得頭期款後,承諾的改革、貸款等條件大多無法達到要求,援助最後被迫中斷。這種前後反覆、短視近利的作法,讓烏克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維持在蘇聯解體時的低度水準。
面對國家發展的困境,烏克蘭人只想選擇一條輕鬆的路走,而不去思索國家的未來發展,是最大問題。未來烏克蘭新領導人如何整合國內政策、凝聚國內共識並加速 改革,是最主要的課題。對外,重新調整外交政策,找到相對應的方法與機制,改變與俄羅斯、歐盟的合作方向,建立起平等、互惠關係。對內,落實政經制度轉型 與改革、擺脫依賴他國的習性,朝向獨立自主的方向前進,才有新的希望。(作者為台灣智庫研究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