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巖
印度總理莫迪於本月初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高峰會(莫安會),並發表共三十九條的「東京宣言」。宣言中,雙方決定將原本的「戰 略和全球夥伴關係」升級為「特別戰略和全球夥伴關係」(Special Strategic and Global Partnership),兩國同意深化經貿、能源及防衛合作。日本與印度分別為亞洲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此番宣告攜手合作,引發世界各國的矚目;就戰略 安全而言,新德里與東京皆與北京長期存在領土爭議,面對中共與日俱增的勢力擴張,莫迪這趟日本行被視為「印日靠攏,平衡中共」的政治舉措。約半個月之後,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選在十七日、莫迪六十四歲生日這天訪問印度;中共提出的「禮物清單」包含子彈列車、工業區、雙子城計畫,以及在氣候變遷、能源部門、糧 食安全、文化、觀光和電影產業等方面的合作,三方之間的戰略交鋒與拉攏,見證「大國外交」是「各懷鬼胎、各有圖謀」的真貌。
此次的「莫安會」讓輿論充滿了「印日聯合對抗中共」的想像,印日關係的靠攏,正是安倍所謂「俯瞰地球儀外交」戰略之一環。就日 本的立場,是希望著重於日本與印度「戰略夥伴關係」的提升,在檯面上的鋪陳也不遺餘力,例如安倍在會中藉機宣揚了「集體自衛權解禁」的主張,並得到莫迪的 「口頭支持」(或許是歷史認識有限或場面話,莫迪竟表達「這對地區與世界和平有利」的態度)。另就莫迪的想法,他在意的還是經濟,且不斷強調此行主要是為 招商引資,希望深化經濟發展,除鼓勵日本企業到印度進行投資外,並希望印度稀土可以出口到日本;可見,印日雙方仍是「各取所需」,在安全議題上交集有限。 的確,以印度的利益而言,現階段印日的深化合作,是否就要配合日本的戰略圍堵?這恐怕仍在未定之天,未來的走向可能要看北京的態度,此番「莫習會」之後應 會漸趨明朗。
安倍「地球儀」前途未卜
今年以來,日本政府持續推展領袖外交,安倍稍早所倡議的「自由與繁榮之弧」, 是以民主共享為號召;現階段又提出「俯瞰地球儀外交」,則是因應日本當前所面臨的安全形勢挑戰。安倍曾說,外交關係不僅是關注周邊國家,更要像地球儀一樣 俯瞰整個世界,並將日本的觸角伸向地球每個角落;自前年底回鍋首相以來,安倍已先後出訪四十餘國家,被日本媒體形容為「跑得最勤快」的首相,此即其所謂 「俯瞰地球儀外交」的具體行動。在國際政治方面,無論是走訪東協或拉美,安倍持續表達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入常)的意願,且希望藉由先加入安理會 「非常任理事國」的方針邁進。安倍主張,日本參選「非常任理事國」,是為了使聯合國更加符合新的國際形勢,從而發揮領導作用;然則,日本真正的目標,是希 望從「經濟大國」轉為「政治大國」。
成為「非常任理事國」一直是日本的願望,目前已申請為候選國。安倍政府認為,非洲和中南美國家票數眾 多,能否當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為了獲得這些國家的支持,日本以「政府開發援助」(ODA)為主,以武器技術輸出為輔,展開前所未有的「金錢援助」與 「武備出口」的雙線外交。今年四月,通過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日本打破了長達五十年的武器出口禁令,利用「武器技術輸出」來強化與他國的軍事合作;此 外,日本也將修改ODA禁止用於軍事用途的規定,允許在特定條件下,以「ODA對他國軍隊進行援助」(也就是「出兵海外」)。七月,日本內閣更通過修改憲 法解釋,將「行使集體自衛權」解禁,未來就算日本未遭受直接攻擊,但只要經政府判斷是「可能威脅日本生存或危害日本國民」的情況,自衛隊「仍可在海外行使 武力」(意謂著「軍國主義」復辟)。這是自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廢除軍隊以來,日本安全保障政策的重大改變;表面上,這是安倍「強國夢」的逐 步實踐,然而對內部和周邊關係的影響,未必樂觀。
除了透過銀彈外交,安倍政府也運用民主法治和人權等「價值同盟」來加強與週邊國家的合 作。此外,從東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與印度、東協等國家的外交合作,是為了從南海展開對中國大陸形成包圍圈。北京深信所謂的「地球儀外交」,是為了對抗日 益崛起的中共,除了東海、獨/竹島的爭端,加上安倍在去年底參拜了供有二戰戰犯的靖國神社,日本與中共和南韓的領袖會談變得愈來愈無望等等,這便讓美國感 到困擾,在安全利益上,華府希望「東海無事」,也期待日韓這兩個傳統盟友減少對立,但事與願違。觀察家普遍認為,安倍俯瞰的地球儀,或許可以到達遙遠的西 半球,但他卻看不到他最近的鄰居│南韓和中共,且中共目前還是握有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或許是安倍目前最大的難題,更讓「地球儀外交」前途未卜。
莫迪「巧外交」左右逢源
《印度時報》上個月底曾評論,莫迪有「印度尼克森」(India's Richard Nixon)的稱號,並預期他會在安倍與習近平之間「大玩平衡外交」。的確,莫迪於今年五月執政後,置重心於如何處理與美國、日本和中共三方之間的關係; 從策略上看,莫迪是採取典型的左右逢源又兼具制衡的「巧外交」(smart diplomacy)策略。此次的「莫安」會,莫迪和安倍對於簽署「國防合作與交流備忘錄」表示歡迎,並體認定期雙邊海上演習、日本繼續參與美印「馬拉巴 爾」年度海上聯合演習的重要性。不過,有關兩國外交與國防部次長層級的「二加二」對話機制,雙方在「宣言」中僅強調「尋求加強對話」,未如先前媒體報導的 升級為部長層級。比較令外界好奇的是,莫迪在訪日期間,曾批評「某些國家仍舊抱持十八世紀的擴張主義」,一般咸信莫迪所指的就是中共,不過印度外長斯瓦娜 吉事後澄清,莫迪並沒有針對特定國家,只是表達他對「擴張主義」策略的不認同;這些話也不會在習近平訪印期間提出。
這讓人想到印「中」邊 境爭端。事實上,當莫迪在他的老家古茶拉底省迎接習近平的同時,印度和中共的邊防部隊仍在北疆拉達克(Ladakh)東部持續新一輪的對峙。新德里政壇各 政黨對於發展印日關係的共識,遠遠大於印「中」關係,因為印日雙方沒有歷史性爭議,這包括了: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台列嶼歸屬和慰安婦等問題。反之,印 「中」關係則存在許多挑戰,例如前述的邊境問題,另還有中共持續支持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興建軍事和民用設施等。這些明顯而無從 改變的問題,使得印「中」關係與印日關係形成強烈對比。
不過在經貿議題上,印「中」則有更大的依存關係。此次莫迪出訪日本與安倍政府強化 戰略合作之餘,並未因此疏遠與北京的關係,這是因為印「中」邊境爭端雖難妥協,但雙方在經貿上仍有廣泛合作空間。須知印度在政治和安全議題方面看似傾向日 本,只是為了鞏固其作為南亞大國的地位。或許北京會為莫迪訪日期間的言行感到困擾,但北京非常清楚,支撐印度的繁榮經濟,離不開中國大陸的市場:中共是印 度的最大貿易夥伴,佔其國家整體經貿的百分之九,這個數字是日本四倍以上。在外交意義上,雖然莫迪是先訪問日本,半個月後才在印度迎接習近平到訪,但他上 台後先會見的外國領導人其實是習近平,兩人早於七月底的「金磚五國」峰會時便已碰頭;依據新德里的估計,陸企未來五年在印度的投資額可能超過一百億美元。 由此可知,在外交策略上,莫迪仍以現實主義為基礎,他不會在對日或對「中」問題上作出「選邊式」的重大決定,因為這不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
「中共因素」仍無法忽視
「東京宣言」中,印度並沒有像日本所期待,對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表達支持,這說明一向奉行「不結盟外交」的印度,並不想因印日合作得罪自己的最大貿易夥伴,可見中共因素仍無法忽視。中共經常批判日本近來持續為行使「集體自衛權」和進行軍事擴張找藉口,但北京卻從未意識到,中共持續擴張的威脅,竟提供日 本政府說服民眾支持「修憲強軍」的一個最好理由,在此一惡性循環下,目前還看不出今年十一月的亞太經合會(APEC),日「中」領導人有會面的條件。
就安全的角度觀之,印日關係的升溫發展,是現階段東亞情勢發展的一個必然,因為一個走向相對衰退卻欲積極奮起的日本,和一個欠缺獨力發展優勢條件的印度, 雙方之深化合作對彼此都有助益。然而從長期來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此一合作在「程度」上未必有穩定的支撐條件。換言之,印日戰略合作可能無法與美日同盟 或俄「中」夥伴關係相比,它凸顯的只是一個動態的國際現實。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印度總理莫迪於本月初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高峰會(莫安會),並發表共三十九條的「東京宣言」。宣言中,雙方決定將原本的「戰 略和全球夥伴關係」升級為「特別戰略和全球夥伴關係」(Special Strategic and Global Partnership),兩國同意深化經貿、能源及防衛合作。日本與印度分別為亞洲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此番宣告攜手合作,引發世界各國的矚目;就戰略 安全而言,新德里與東京皆與北京長期存在領土爭議,面對中共與日俱增的勢力擴張,莫迪這趟日本行被視為「印日靠攏,平衡中共」的政治舉措。約半個月之後,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選在十七日、莫迪六十四歲生日這天訪問印度;中共提出的「禮物清單」包含子彈列車、工業區、雙子城計畫,以及在氣候變遷、能源部門、糧 食安全、文化、觀光和電影產業等方面的合作,三方之間的戰略交鋒與拉攏,見證「大國外交」是「各懷鬼胎、各有圖謀」的真貌。
此次的「莫安會」讓輿論充滿了「印日聯合對抗中共」的想像,印日關係的靠攏,正是安倍所謂「俯瞰地球儀外交」戰略之一環。就日 本的立場,是希望著重於日本與印度「戰略夥伴關係」的提升,在檯面上的鋪陳也不遺餘力,例如安倍在會中藉機宣揚了「集體自衛權解禁」的主張,並得到莫迪的 「口頭支持」(或許是歷史認識有限或場面話,莫迪竟表達「這對地區與世界和平有利」的態度)。另就莫迪的想法,他在意的還是經濟,且不斷強調此行主要是為 招商引資,希望深化經濟發展,除鼓勵日本企業到印度進行投資外,並希望印度稀土可以出口到日本;可見,印日雙方仍是「各取所需」,在安全議題上交集有限。 的確,以印度的利益而言,現階段印日的深化合作,是否就要配合日本的戰略圍堵?這恐怕仍在未定之天,未來的走向可能要看北京的態度,此番「莫習會」之後應 會漸趨明朗。
安倍「地球儀」前途未卜
今年以來,日本政府持續推展領袖外交,安倍稍早所倡議的「自由與繁榮之弧」, 是以民主共享為號召;現階段又提出「俯瞰地球儀外交」,則是因應日本當前所面臨的安全形勢挑戰。安倍曾說,外交關係不僅是關注周邊國家,更要像地球儀一樣 俯瞰整個世界,並將日本的觸角伸向地球每個角落;自前年底回鍋首相以來,安倍已先後出訪四十餘國家,被日本媒體形容為「跑得最勤快」的首相,此即其所謂 「俯瞰地球儀外交」的具體行動。在國際政治方面,無論是走訪東協或拉美,安倍持續表達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入常)的意願,且希望藉由先加入安理會 「非常任理事國」的方針邁進。安倍主張,日本參選「非常任理事國」,是為了使聯合國更加符合新的國際形勢,從而發揮領導作用;然則,日本真正的目標,是希 望從「經濟大國」轉為「政治大國」。
成為「非常任理事國」一直是日本的願望,目前已申請為候選國。安倍政府認為,非洲和中南美國家票數眾 多,能否當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為了獲得這些國家的支持,日本以「政府開發援助」(ODA)為主,以武器技術輸出為輔,展開前所未有的「金錢援助」與 「武備出口」的雙線外交。今年四月,通過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日本打破了長達五十年的武器出口禁令,利用「武器技術輸出」來強化與他國的軍事合作;此 外,日本也將修改ODA禁止用於軍事用途的規定,允許在特定條件下,以「ODA對他國軍隊進行援助」(也就是「出兵海外」)。七月,日本內閣更通過修改憲 法解釋,將「行使集體自衛權」解禁,未來就算日本未遭受直接攻擊,但只要經政府判斷是「可能威脅日本生存或危害日本國民」的情況,自衛隊「仍可在海外行使 武力」(意謂著「軍國主義」復辟)。這是自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廢除軍隊以來,日本安全保障政策的重大改變;表面上,這是安倍「強國夢」的逐 步實踐,然而對內部和周邊關係的影響,未必樂觀。
除了透過銀彈外交,安倍政府也運用民主法治和人權等「價值同盟」來加強與週邊國家的合 作。此外,從東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與印度、東協等國家的外交合作,是為了從南海展開對中國大陸形成包圍圈。北京深信所謂的「地球儀外交」,是為了對抗日 益崛起的中共,除了東海、獨/竹島的爭端,加上安倍在去年底參拜了供有二戰戰犯的靖國神社,日本與中共和南韓的領袖會談變得愈來愈無望等等,這便讓美國感 到困擾,在安全利益上,華府希望「東海無事」,也期待日韓這兩個傳統盟友減少對立,但事與願違。觀察家普遍認為,安倍俯瞰的地球儀,或許可以到達遙遠的西 半球,但他卻看不到他最近的鄰居│南韓和中共,且中共目前還是握有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或許是安倍目前最大的難題,更讓「地球儀外交」前途未卜。
莫迪「巧外交」左右逢源
《印度時報》上個月底曾評論,莫迪有「印度尼克森」(India's Richard Nixon)的稱號,並預期他會在安倍與習近平之間「大玩平衡外交」。的確,莫迪於今年五月執政後,置重心於如何處理與美國、日本和中共三方之間的關係; 從策略上看,莫迪是採取典型的左右逢源又兼具制衡的「巧外交」(smart diplomacy)策略。此次的「莫安」會,莫迪和安倍對於簽署「國防合作與交流備忘錄」表示歡迎,並體認定期雙邊海上演習、日本繼續參與美印「馬拉巴 爾」年度海上聯合演習的重要性。不過,有關兩國外交與國防部次長層級的「二加二」對話機制,雙方在「宣言」中僅強調「尋求加強對話」,未如先前媒體報導的 升級為部長層級。比較令外界好奇的是,莫迪在訪日期間,曾批評「某些國家仍舊抱持十八世紀的擴張主義」,一般咸信莫迪所指的就是中共,不過印度外長斯瓦娜 吉事後澄清,莫迪並沒有針對特定國家,只是表達他對「擴張主義」策略的不認同;這些話也不會在習近平訪印期間提出。
這讓人想到印「中」邊 境爭端。事實上,當莫迪在他的老家古茶拉底省迎接習近平的同時,印度和中共的邊防部隊仍在北疆拉達克(Ladakh)東部持續新一輪的對峙。新德里政壇各 政黨對於發展印日關係的共識,遠遠大於印「中」關係,因為印日雙方沒有歷史性爭議,這包括了: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台列嶼歸屬和慰安婦等問題。反之,印 「中」關係則存在許多挑戰,例如前述的邊境問題,另還有中共持續支持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興建軍事和民用設施等。這些明顯而無從 改變的問題,使得印「中」關係與印日關係形成強烈對比。
不過在經貿議題上,印「中」則有更大的依存關係。此次莫迪出訪日本與安倍政府強化 戰略合作之餘,並未因此疏遠與北京的關係,這是因為印「中」邊境爭端雖難妥協,但雙方在經貿上仍有廣泛合作空間。須知印度在政治和安全議題方面看似傾向日 本,只是為了鞏固其作為南亞大國的地位。或許北京會為莫迪訪日期間的言行感到困擾,但北京非常清楚,支撐印度的繁榮經濟,離不開中國大陸的市場:中共是印 度的最大貿易夥伴,佔其國家整體經貿的百分之九,這個數字是日本四倍以上。在外交意義上,雖然莫迪是先訪問日本,半個月後才在印度迎接習近平到訪,但他上 台後先會見的外國領導人其實是習近平,兩人早於七月底的「金磚五國」峰會時便已碰頭;依據新德里的估計,陸企未來五年在印度的投資額可能超過一百億美元。 由此可知,在外交策略上,莫迪仍以現實主義為基礎,他不會在對日或對「中」問題上作出「選邊式」的重大決定,因為這不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
「中共因素」仍無法忽視
「東京宣言」中,印度並沒有像日本所期待,對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表達支持,這說明一向奉行「不結盟外交」的印度,並不想因印日合作得罪自己的最大貿易夥伴,可見中共因素仍無法忽視。中共經常批判日本近來持續為行使「集體自衛權」和進行軍事擴張找藉口,但北京卻從未意識到,中共持續擴張的威脅,竟提供日 本政府說服民眾支持「修憲強軍」的一個最好理由,在此一惡性循環下,目前還看不出今年十一月的亞太經合會(APEC),日「中」領導人有會面的條件。
就安全的角度觀之,印日關係的升溫發展,是現階段東亞情勢發展的一個必然,因為一個走向相對衰退卻欲積極奮起的日本,和一個欠缺獨力發展優勢條件的印度, 雙方之深化合作對彼此都有助益。然而從長期來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此一合作在「程度」上未必有穩定的支撐條件。換言之,印日戰略合作可能無法與美日同盟 或俄「中」夥伴關係相比,它凸顯的只是一個動態的國際現實。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