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俄羅斯外交及國防部長7月在俄羅斯舉行「日俄2+2」會談,試圖解決爭議領土問題,但俄羅斯8月開始在北方四島部署Su-35戰機,引發日本不滿,日俄關係發展再度陷入停滯。直到本月10日俄國總統蒲亭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東方經濟論壇」上進行場邊會晤,蒲亭表示,願與日本就「千島群島」(日稱北方領土)的太平洋島嶼爭議,簽署和平條約並願和日本維持接觸,使雙邊關係乍現曙光。
爭奪遠東利益屢爆戰爭
1783年日本船員因船難漂流到俄羅斯領土,自此開啟日俄交流。1855年日本與俄羅斯簽訂雙邊貿易條約;1868年日本推動明治維新後,位處日本西邊的俄羅斯成為第一個與日本發生衝突的西方國家;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清朝後,取得臺灣、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嚴重威脅俄羅斯取得遠東不凍港的戰略意圖,兩國因而在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
1905年,日本聯合艦隊對馬海峽海戰殲滅俄國艦隊,贏得日俄戰爭勝利,不只促成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並取得在朝鮮、中國東北駐軍的權利,更令俄羅斯在遠東的拓展受挫。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為了保證戰事順利,在1941年與蘇聯簽署為期5年的互不侵犯條約;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於8月9日對日宣戰,蘇軍之後痛擊當時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並占領原屬於日本的擇捉、國後、色單與齒舞群島等北方四島(俄國稱南千島群島)。 日本戰敗後,受美國軍事管制;韓戰爆發,美國允許日本成立自衛隊,並將日本打造為防止共產主義擴張的重要盟邦,也造成日本在冷戰期間與蘇聯往來並不密切,日本也在北海道部署戰機與戰車,防止蘇聯入侵。
北方四島爭議阻礙日俄發展
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署《舊金山和約》,載明日本放棄北方四島的主權聲索,日方認為北方四座島嶼中的齒舞群島、色丹島為北海道一部分,不屬於千島群島一部分,不受《舊金山和約》效力所及,島嶼爭議也導致蘇聯拒絕與日本簽署和平條約至今。蘇聯與冷戰結束後繼承地位的俄羅斯政府都認為對爭議島嶼的主權受到國際條約承認,阻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發展。
安倍晉三2012年12月第2度上台後,積極與俄羅斯溝通,試圖解決島嶼主權爭議。隔年4月,安倍與蒲亭在索契見面,並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以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解決兩國在南千島群島上的爭端,日俄關係看似好轉。安倍期盼在任內能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協議,解決領土紛爭; 但隨著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日本跟隨美國腳步制裁俄羅斯,原本緩和的日俄關係再度陷入停滯。2016年日俄兩國舉行3次首腦會議與3次外交部長會議,試圖化解北方島嶼歧見,始終沒有進展;同年11月,俄軍甚至在擇捉島、國後島配置反艦飛彈,引發日方抗議。 早在1956年的《日蘇共同宣言》已載明俄方有將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移交日本的義務,但俄方從未履行。莫斯科之所以不想歸還爭議島嶼,並強化軍事部署,主要擔憂遭美軍包圍,根據《美日安保條約》內容,美軍可以使用日本的軍事設施。1991年蘇聯解體後,北約組織透過多次東擴,逼近至俄羅斯門前,被俄羅斯視為國家安全威脅,自然不願東側的遠東地區也遭受包圍。
日俄關係仍有發展空間
北方島嶼爭議雖成為影響日俄關係正常發展的絆腳石,但兩國間仍有發展空間。日本超過8成能源仰賴從海外進口,俄羅斯又是全球主要能源生產國,加上鄰近日本,可避免能源從遠方運輸遭遇危險,因此,日本學者一直有著和俄羅斯改善關係、從俄國進口能源的聲浪。俄羅斯也希望引進日本資金開發西伯利亞地區。不過,日本外交政策一直跟隨美國腳步,美俄關係在烏克蘭危機後陷入緊張,美國透過制裁懲罰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日本也不可能為了獲取能源而忤逆美國。
另一項發展因素是日俄對中共崛起的憂慮。中共與蘇聯於1960年代決裂,並在1969年爆發珍寶島戰役,此後,莫斯科方面一直對中共有所提防。冷戰結束後,共軍雖成為俄製武器主要出口國之一,但俄國售予的武器性能往往不如印度,一方面是擔憂仿冒生產,另一則是擔憂日後戰爭,會被共軍拿來作戰。 2013年3月,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時曾向蒲亭提議在領土問題上共同應對日本,但俄國沒有回應。表面上「中」俄關係良好,但俄國對中共仍有所芥蒂。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資金不斷進入被俄國視為後院的中亞,讓俄國備感威脅。由於二戰侵華歷史,大陸民眾普遍對日存有敵意,隨著釣魚台群島的紛爭加劇,中共常以民族主義處理對外事務,共軍機艦更時常逼近釣魚台周邊,讓東海主權紛爭成為東北亞爆發衝突的熱點。儘管日俄關係充滿不確定性,但均須面對中共崛起的安全威脅,雙方仍保有密切聯繫的需求。
結語
安倍晉三堪稱日本歷來最親俄的首相,任內多次訪問俄國,展現改善日俄關係的決心,並期盼最終能解決北方島嶼爭議;但俄羅斯方面卻有所顧忌,主因是美國為日本最重要的盟邦,俄羅斯不希望改善日俄關係的同時,卻反而陷入美國的包圍網。另一方面,除了安倍之外,日本朝野對加強對俄關係缺乏熱情,如未能在安倍任內解決北方島嶼爭議,未來恐怕也難以解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