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戰略深耕東南亞夥伴關係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月9日與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及越南等湄公河流域等5國領袖舉行湄公河流域國家高峰會,通過「東京戰略2018」聲明,確立各國戰略夥伴關係。這場會議也被認為是日本擴大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對抗中共「一帶一路」。

經營東南亞可追溯至14世紀
 日本與東南亞往來可以追溯至14世紀明朝實施海禁,日本透過東南亞管道以取得「中國」商品與資源;之後由於江戶時代打壓基督徒,導致日本基督徒逃至東南亞地區躲避迫害,逐漸在東南亞建立日籍社群。一次大戰後,日本商人大舉前往東南亞,使日本與東南亞關係進一步。
 1940年8月,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美化侵略戰爭行為的「大東亞共榮圈」,在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與滿洲國、汪偽政府為經濟共同體,以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透過日據時期的臺灣為南進基地,日軍以武力橫掃東南亞,搜刮當地資源;日本雖然鼓勵遭到西方殖民的東南亞人民獨立,但獨立後的東南亞政權卻淪為日軍所控制的傀儡,日軍也因屠殺華僑與虐待戰俘而在東南亞惡名昭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大東亞共榮圈隨之瓦解。1950年代起,日本與部分東南亞國家簽訂戰爭賠償條約,開啟了以戰爭賠款形式的開發援助(ODA),日本政府以之作為對過去戰爭行為的贖罪,同時維持在東南亞影響力。1980年代以前,在東南亞ODA以物質援助為主,1980年代後轉以人力援助模式,透過訓練與培訓人才,協助東南亞各面向發展。
  日本政府與民間企業在東南亞投入大量資金,不只促進東南亞地區繁榮,日企也成功打進東南亞市場,日製商品在東南亞隨處可見。日本還擔負起訓練東協區域安全守護者任務,協助東南亞國家訓練海上保安人員、災害管理人員,獲得東協國家領袖讚賞。
定位湄公河5國戰略夥伴關係
 日本與湄公河流域國家高峰會議從2009年開始舉辦,至今已舉辦10次;2018年峰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會後並發表「東京戰略2018」聲明。內容包括透過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區域內各國之間的聯繫、實現無差距及無貧困的「以人為本的社會」,以及打造「綠色的湄公河流域」,並將在基礎建設、人才培養、因應氣候變化等方面一起努力。
 有鑑於中共不斷強化海軍實力,日本與湄公河5國領袖會議也對維持與促進南海和平與安全、海上及空中航行自由的重要性,看法一致;會中亦共同要求北韓須採取具體行動,實現非核化,並呼籲北韓解決日本人遭綁架問題。
  安倍晉三也承諾協助柬埔寨邁向實現民主化政治進程;柬埔寨在7月底舉行國會選舉,由總理洪森領導的柬埔寨人民黨囊括全部125個席次,主要由於反對黨選前被迫解散、異議人士遭到逮捕,而無法參選,選舉過程因而受國際社會譴責。日本擬透過邀請柬埔寨政黨及選舉管理委員會相關人士訪日,以提供協助。
協助抗衡中共非善意投資
 由於中國大陸內需熄火,加上歐美國家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因此,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政策,希望將大陸內部過剩的資金與勞工輸出到周邊國家。中國大陸企業透過「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大舉投資,並參與鐵路、水壩與港口等基礎建設。
 「一帶一路」雖然受到東南亞各國歡迎,實然陸資企業並未大量聘僱當地勞工,東南亞各國也未獲得資金與技術,大陸提供的基礎建設亦經常被批評為品質不佳。更糟的是,中共提供東南亞國家高額貸款,當無法償還時,就必須將基礎設施讓給陸資企業經營作為賠償,引發東南亞國家反彈與警惕。今年5月馬來西亞大選,前任首相馬哈地打敗貪腐醜聞纏身的納吉,重新執政,納吉在首相任內大量引進中國大陸資金,引發馬國民眾反感;馬哈地當選後,已開始重新檢視中共在馬來西亞的投資項目。
  湄公河周邊流域人口高達3億,消費潛力驚人。不只是日本,中共同樣也與湄公河流域國家舉行領袖會議,在今年1月柬埔寨舉行的會議中,中共強勢主導在湄公河流域推動「一帶一路」,透過發展基礎建設擴大影響力;但在4月舉辦的「瀾滄江一湄公河會議」中,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強勢宣布將在湄公河上游瀾滄江興建水壩,作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然湄公河其他流域國家擔憂破壞生態而反對。
 中共推動「一帶一路」不只令東南亞國家深感威脅,日本也擔心在東南亞經營超過半世紀的心血付之一炬,因此透過與湄公河5國高峰會議設法擴大與湄公河國家往來;繼2015年宣布3年內提供7500億日圓援助、協助改善產業結構後,今年進一步宣布將透過優質基礎建設合作,防止中共不斷擴大在東南亞的政經影響力。
美融資600億 弱化中共影響力
  日本不是唯一以行動對抗中共「一帶一路」的先進國家,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4日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中國大陸政策演說中,強烈批評中共透過「債務外交」擴大影響力,矛頭更直指藉由「一帶一路」綁架小國基礎建設;美國參議院也在同一時間通過600億美元融資海外基礎建設,目的無非是削弱中共影響力。
 歐美日等國打算攜手合作,聯手抗衡「一帶一路」,期盼能降低中共政策所帶來在地緣政治、商業、國家治理和軍事等各方面引發的諸多風險;未來中共「一帶一路」若要發展下去,勢將更加崎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