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電信龍頭「中國移動」自2011年起申請進入美國市場的執照,但是美國官員以資訊安全疑慮,在7月初表態拒絕讓中國大陸電信商進入美國市場,成為美國政府拒絕中國大陸資訊產業進入美國市場又一例子。
進入美國 陸企接連受限制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對中共採取強硬態度,在國際上要求北京方面向北韓施壓,順利完成兩韓「文金會」與美朝「川金會」的舉辦;在國內則嚴控美國企業與中國大陸企業商業合作,以防國家安全與利益遭到損害。2018年開始,美國政府已禁止多項中國大陸企業對美投資案。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位居中國大陸行動支付龍頭,最有名產品為「支付寶」,去年4月傳出有意以12億美元(約360億臺幣)收購美國匯款公司「速匯金」(MoneyGram),但遭到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以國安疑慮為由,拒絕批准併購案;今年1月初,兩家公司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無法完成後續交易。
拜新興市場所賜,中國大陸廠商生產的手機在全球市占率大幅提升,華為(HUAWEI)更成為全球前3大手機製造商,但中國大陸手機廠商在美國拓展卻四處碰壁。1月中旬,美國國會設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也呼籲美國電信巨擘AT&T,應切斷與華為的商業往來,同時反對「中國移動」進入美國市場。此前,AT&T因違反聯邦規定,遭禁止販售華為製造的手機。
2月間,美國6大情報首長在國會聽證會上,建議美國民眾不要使用中國大陸華為與中興所生產的手機,因為大陸廠商生產的手機有資訊安全上的疑慮,相關資訊可能暴露在外國政府的監控下。4月時,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報告指出,中共可能支持華為、中興通訊與聯想等企業從事間諜活動。到了5月,美國國防部要求美軍基地停止出售中興與華為等大陸廠商生產的手機。中國大陸電信巨擘「中國移動」在2011年就已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希望能在美國提供電信服務,但美國商務部官員在今年7月表示,基於國家安全因素,建議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否決登陸美國的請求。
陸企具國家背景 引美憂慮
在國家大力支持下,中國大陸的電信商與手機製造商銷售成績近年飛快成長,其中,華為與中興通訊更一舉成為全球前10大手機生產廠商;但也因中共在背後大力支持,讓美國政府對提高警覺。早在2012年,華為和中興通訊即成為美國政府的調查對象,以了解這兩家公司是否利用使用者資料進行間諜行為,危及美國基礎建設。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為共軍上校退役,共產黨黨齡長達36年。1987年與軍人同僚於深圳建立華為,但華為大量資金來源不明,早期業務來自共軍控制的陸資駐港企業,並有多家國有銀行提供優惠融資,靠著政府補貼打價格戰,傾銷歐洲與中東國家新興市場而壯大,從過去廉價交換機業商,成為全球無線通訊設備系統主要供應商。
華為非上市公司,股東身分神秘,自然引發資訊安全方面的疑慮。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指出,共軍是華為的重要客戶與政治靠山,同時也是華為研發合作夥伴,長期無償提供華為關鍵技術,雙方簽有多項長期合作專案,關係密切。此外,華為也為軍情部門、中共大使館提供服務。中興通訊同樣創立於深圳,美國政府發現在2010到2016年間,中興多次透過設立空殼公司,向伊朗和北韓輸出通訊設備,違反美國制裁禁令。川普因而下令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輸出技術,並罰款17億美元(約510億臺幣),效期長達7年。
中共與美國在貿易、軍事與外交事務摩擦加劇,美方官員擔心,北京可能命令電信商駭進旗下產品進行監控,或擾亂、切斷通訊。儘管華為與中興已多次強調這種情況絕不會發生,但美國與諸多盟友近期仍加強審查中國大陸廠商設備在網路中的使用情形。
資安疑慮 多國禁用陸通訊產品
除了美國,愈來愈多國家限制中國大陸通訊廠商進入市場。2012年10月,加拿大政府指出,在採購通訊設備時,將容許政府在不違反國際貿易義務情況下,排除安全風險太大的公司。加拿大安全局曾警告,華為對加拿大的國家安全具有潛在威脅。
英國電信在2005與華為簽約,委託華為供應路由器、傳送和接收設備,但英國政府在2010年發現華為提供的核心交換機有問題,會傳送訊息內容給不知名人士,因而在2011年否決英國電信與華為的合作案,且特地成立實驗室,負責檢查華為公司生產的產品是否安全。
第5代行動通訊相關標準仍在制定中,華為砸下重本試圖打敗諾基亞與易立信等競爭對手,要搶當5G盟主。但有了英國前車之鑑後,澳洲政府也在2018年7月表態禁止華為參與國家寬頻網路投標與承包,主因為澳洲情報單位憂慮,根據中共法律,業者只要接獲要求,就必須提供訊息給中共國安單位,將讓通訊使用者陷入資安危機中。同樣基於國安因素,南韓電信業者選擇5G設備業者時,也將華為摒除在外。
結語
隨著資訊時代到來,手機與無線網路等資訊設備已成為現代人生活必需品,資訊安全也日漸引發關注。由於中國大陸手機與電信等通訊廠商長期受中共官方資助,且介入太深;隨著中共當局不斷試圖擴大國際影響力,與其他國家摩擦加深,國際社會的憂慮不是沒有原因,未來嚴格審查大陸企業投資的國家,只會有增無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