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美「中」外交安全對話11月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雖然中共官方媒體均以正面評論美「中」安全對話,但仍無法忽視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的格局。
美「中」對話一波三折
美國與中國大陸分別為全球第1大與第2大經濟體,為了消弭雙邊在外交與軍事領域上的歧見,2017年6月21日在華府舉行首輪美「中」外交安全對話。首輪對話出席者包括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國防部長馬提斯,中共代表為國務委員楊潔篪、中共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等人。
2018年6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川金會」,因此首輪美「中」外交安全對話特別就北韓議題進行討論,並達成部分共識,雙方也同意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不過,原訂於2018年10月舉行的第二輪美「中」外交安全對話,卻是一波三折。先是川普在9月26日聯合國大會上指控中共干預美國將於11月舉行的期中選舉,接著馬提斯10月初的訪「中」行程也因為貿易戰而宣布取消,因此一度傳出在華府舉行的外交安全對話也將取消,但是中共方面表示只是延後舉辦,並沒有取消。
第2輪美「中」外交安全對話,與會者包括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與馬提斯、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在「2+2會談」中,美「中」都闡明自身立場與戰略意圖,包括朝鮮半島無核化、伊朗問題、南海議題等,蓬佩奧在會後記者會更直批中共「脅迫其他國家壓迫臺灣的國際空間」。
圍堵中共成亞太共識
白宮在2016年12月公布川普政府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共定位為「戰略競爭者」與「修正主義強權」,顯見美「中」競爭關係激烈,所以,儘管美國與中共官媒都正面評價好不容易舉行的第二輪外交安全對話,但仍無法擺脫美「中」對抗,以及亞太國家圍堵中共成為共識的事實。冷戰期間,美國為了防止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入侵歐洲,採取「重歐輕亞」的軍事部署,將多數海外部隊與戰略武器部署在歐陸。蘇聯解體、華沙公約組織解散後,伴隨著亞太地區經濟崛起與中共推動軍事現代化,美國將軍事部署重心轉往亞太,並將試圖挑戰其地位的中共視為潛在敵人,因而開始聯合其他盟邦圍堵,以防止其擴張。在歐巴馬執政時期,美國提出「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等外交策略,以維護其亞太利益。川普上任後,提出「印太戰略」,試圖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國家一同圍堵中國大陸。為了貫徹政策,美國國防部也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改制為美軍印太司令部。美國過去亞太戰略是聯合澳洲、日本、南韓等盟邦,圍堵共產主義擴張,而「印太戰略」則是從中國大陸南邊,結合印度與西太平洋國家一同圍堵中共。亞太國家會願意與印度攜手圍堵,主因是中共曾與多個鄰國因領土或領海紛爭爆發過戰爭,面對共軍不斷現代化自然感到威脅。
不只是亞太與印度洋國家提防中共,隨著經濟崛起,中共不斷利用經濟手段試圖干預其他國家內政,愈來愈多西方家視中共為潛在安全威脅。近年來,許多西方國家先後都發表報告指控中共在學術、貿易、高科技等方面,對當地社會進行滲透。中共推展「一帶一路」戰略,更被認為利用鉅額貸款企圖控制周邊國家重大基礎設施。
南海成美「中」衝突熱點
2001年4月發生美「中」軍機在南海上空擦撞事件,導致共軍攔截的殲-8戰機墜毀、美軍EP-3電子偵察機因為機身受損而迫降海南島,這是進入21世紀後,雙方首次重大軍事摩擦,南海議題逐漸成為美國與中共重要關注議題。近年來,中共不斷在南海控制島嶼填海造陸、強化軍事建設,並完成民航機與軍機起降南海島礁測試;儘管2016年7月荷蘭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庭仲裁結果認定中共在南海行為已侵犯菲律賓主權,判定菲律賓勝訴,但是中共在南海議題上仍堅不退讓,中共官員不斷在南海議題重申強硬立場,共軍更持續強化南海軍事建設,包括在南海3處島礁部署反艦與防空飛彈。美國雖非南海主權聲索國,但仍主張南海的「航行自由」,用意在防止沿海國家「過度海洋主張」挑戰其海洋霸主地位,以保障自身軍事力量在世界各地皆能暢通。有鑑於此,中共在南海島礁上的「強化建設」行為,自然引發美方不滿。美國防部原欲邀共軍參加「2018環太平洋軍演」,但5月宣布取消,以抗議中共在南海的部署,該邀請撤回,讓美「中」緊張事件再添一樁。近幾個月來,美方高層官員包括副總統彭斯、馬提斯、白宮安全顧問波頓都陸續公開指責中共在南海軍事化行為,並表示不排除採取進一步措施,顯見美國在南海議題上也對中共採取強硬態度。美國海軍司令部司令理察森上將也表示將持續在南海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以彰顯美國在印太地區貫策自由航行理念的決心。
結語
美國與中共近期陷入貿易戰,又在軍事與區域安全層面互相較勁,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各方均不願樂見擦槍走火的情況發生。所幸美國與中共之間仍保有對話彈性,除各種國際峰會外,美「中」外交安全對話也能讓雙邊外交與國防高層官員透過對話,避免進一步引發衝突。不過,兩國之間的諸多歧見牽涉到國家利益、地緣政治等層面,無法單靠一次安全對話就能迎刃而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