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強化海洋監控 遏「中」印太擴張

 有鑑於中共在印太地區持續擴張勢力,危害區域和平穩定,澳洲政府將在明年初啟動國防戰略檢討,並將考慮是否增購4架MQ-4C「崔萊頓」(Triton)無人機。

美印太戰略符合澳需求

 在地理上,澳洲是位於南太平洋的中型國家,但在文化上,澳洲卻是個以歐洲移民為主體的國家。自1788年至1850年期間,澳洲移民主要來自於英國與英殖民地,因此澳洲身為大英國協成員,在外交、經濟與國防政策上一直跟隨著英國,二戰之前亦避免插手亞洲事務。二戰結束後,隨著英國國力大幅衰退,澳洲外交政策轉而依靠美國,成為美國在南太平洋地區最忠實的傳統安全盟友。

 隨著亞太與印度洋地區經濟崛起,以及中共軍事威脅加劇,美國政府在川普執政期間提出印太戰略,將全球戰略核心轉往印度洋與亞太地區,印太戰略也成為美國政府共識,不因政黨更替改變。澳洲以貿易立國,將「維持亞太與印度洋地區和平與穩定」視為國家戰略利益,但澳洲軍事實力有限,而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符合澳洲戰略需求與國家利益,並強化與美國之間的軍事與同盟關係。

 為了強化印太民主國家軍事合作關係,2007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倡議成立「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包括日本、澳洲、印度與美國,透過非正式的戰略合作、共同軍演,達成維護區域和平與穩定繁榮的目標。在澳洲前總理陸克文任職期間,由於採親「中」立場,一度退出Quad,直到2010年吉拉德政府執政後,才重新歸隊。

籌購核潛艦協防第一島鏈

 澳洲皇家海軍水下作戰主力為6艘國產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柴電動力潛艦,分別於1996年至2003年間服役。面對周邊國家增購潛艦,深感數量與性能不足,2007年開始尋覓新一代潛艦,2016年由法國海軍集團(DCNS)中選,將以蘇弗朗(Suffren Class)級核潛艦為基礎,協助澳洲生產12艘傳統動力潛艦。

 蘇弗朗級原為核子動力潛艦,為符合澳洲需求,需重新修改為傳統動力潛艦,造成設計進度嚴重落後,首艘艦延宕至2032年才能服役,全數12艘成軍則為2050年,造艦進度落後也導致成本飆漲。

 去年9月16日,美、英、澳3國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成立安全夥伴AUKUS,除將分享軍事情報外,英、美兩國也將協助澳洲至少生產8艘核子動力潛艦。澳洲之所以放棄法國潛艦,除法國建造潛艦緩不濟急外,主要考量傳統動力潛艦受限於發電機續航力有限,最多航行14天就必須浮上水面以充電,核子動力潛艦則能在水下執行任務至少2個月;澳洲若獲得核動力潛艦,航程可達南海,甚至到達臺海與琉球群島,可協助美軍防備共軍艦隊突破第一島鏈向外擴張。

新購無人機部署北部

 鑑於中共在印太地區不斷擴張勢力,澳洲過去幾年持續增加國防支出,不只強化水下戰力,也增強海洋監控能力。為了汰換AP-3C海上巡邏機,澳洲分別在2014年2月簽署採購8架、2016年1月簽署採購4架P-8A「海神」海上巡邏機,並已於2020年全數完成交機。

 今年2月17日,中共052D型飛彈驅逐艦「合肥艦」航經澳洲北部與新幾內亞南部之間海域,並以雷射光照射監控的澳洲皇家空軍P-8A海上巡邏機;此舉可能導致機組員失明、飛機設備損壞導致失控,當局因而痛批中共行為「魯莽」。為了補強現有P-8A機隊海上監控能力,澳洲政府早在《2016年國防白皮書》中確認將購買7架MQ-4C「崔萊頓」無人機,最後決議先採購3架。今年9月15日,澳洲訂購的首架MQ-4C在美國加州亮相,預計2024年中交貨,將部署於熱帶的澳洲北部。

 MQ-4C由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生產,由RQ-4「全球鷹」發展而來,經過強化的機身與機翼結構,為可進行長時間海上監控、情報蒐查、反潛偵察,以及搜救等任務的無人飛行載具,續航時間達30小時。為強化高空長程偵察能力,MQ-4C同時強化除冰裝置和防雷擊系統,在執行海面監控任務時,可降低高度,在雲層中監視海面目標。去年5月中旬,美軍MQ-4C「臨時部署」日本,以強化東北亞監控能力。除美國外,澳洲是MQ-4C唯一海外使用國。今年6月,澳洲工黨政府上台,外交政策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仍維持親美對抗中共的外交政策。澳洲工黨政府明年初啟動戰略檢討,屆時,將決定是否再採購4架MQ-4C無人機。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占領距離澳洲東北方約2000公里的索羅門群島後,對澳洲發動攻擊,這也是澳洲歷史上至今本土唯一遭受外敵攻擊的慘痛經驗,因此高度重視周邊區域的穩定與安全。今年4月,中共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定,索國可「要求中共派遣警察、武裝警察、軍事人員和其他執法人員和軍隊」。

 中共與索國簽署安全協議,讓澳洲擔憂北京日後派遣部隊進駐索羅門群島,對澳洲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透過採購MQ-4C,搭配P-8A海上巡邏機,能強化澳洲在南太平洋廣大海域監控能力,制衡中共在亞太區域擴大勢力的野心。


原文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