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南韓外交、國防代表,4月17日在南韓外交部舉行暌違5年的「日韓安全保障對話」(以下簡稱日韓安保對話),討論北韓飛彈威脅,同時藉以強化美日韓同盟,一同對抗中共與北韓威脅。
歷史糾葛衝擊關係發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南韓與日本成為美國在東北亞的重要盟邦,日本與南韓也於1965年建交,兩國在美國軍事保護下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但日韓軍事合作卻因歷史因素而受阻。韓方指控,1910至1945年,日本對朝鮮半島殘暴統治未曾道歉;日方則認為南韓屢屢違背撫平傷口的協議,不可信任。
2011年12月,時任南韓總統李明博訪日,隔年8月卻登上有主權爭議的獨島(日方稱為竹島),激怒日本,雙邊關係開始走下坡。其後繼任總統朴槿惠和文在寅任期內,南韓執著於慰安婦和徵用工等歷史問題,兩國關係自此陷入戰後最惡劣狀況。
2015年12月,日本安倍晉三政府與南韓簽定解決慰安婦問題「最終且不可逆」協議,日本將賠償10億日圓成立南韓「和解與癒合基金會」,並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慰安婦受害者發放撫慰金,原本糾結超過半世紀的慰安婦議題看似解決,不料,文在寅於2018年11月片面毀約,解散基金會。
2018年3月,南韓最高法院判決日本企業必須對二戰時期徵用工進行賠償,進一步引起日本強烈反彈,日方認為違背兩國建交時簽訂的《日韓請求權協定》,日方向南韓賠償3億美元,認為「徵用」問題已解決。為了報復,日本將部分重要半導體材料禁止出口到南韓,並將南韓從可享受出口優惠措施的「Group A國家名單」中刪除,讓日韓關係雪上加霜。
消除歧見應對北韓威脅
2018年12月發生「射控雷達照射事件」,日本防衛省指控南韓軍艦在日本經濟海域內,用射控雷達照射海上自衛隊P-1反潛巡邏機,批評韓軍此舉極其危險;韓方則拒絕道歉。隔年8月,文在寅政府片面宣布放棄日韓間防衛機密共享資訊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此舉讓雙邊關係降至冰點。
日韓關係跌到低點,也讓「日韓安保對話」中斷。1997年,兩國外交部長達成共識舉辦安保對話,隔年舉辦第一次日韓安保對話,至2018年共舉行11次;2018年3月對話舉行後,因為日本與南韓關係惡化而中斷。
南韓總統尹錫悅自去年5月上任以來,積極修復兩國關係。今年3月,南韓政府宣布解決「前徵用勞工(戰前日本企業強徵南韓勞工)訴訟問題」方案,日本企業遭南韓大法院(最高法院)索賠的賠償金,改由南韓政府旗下財團代為支付,爭議許久的「徵用勞工」問題看似露出曙光。
今年3月16日,尹錫悅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進行雙邊12年來首次高峰會談,達成重啟安全保障對話共識。4月17日,兩國代表在南韓外交部舉行「日韓安保對話」。日方代表包括外務省亞太局局長船越健裕、防衛省防衛政策局次長安藤敦史等,南韓則有外交部亞太局局長徐旻廷、國防部國際政策次長禹慶錫等,雙方就合作因應北韓飛彈與核子威脅進行討論,亦針對東北亞區域安全、雙方國防政策合作等事項,進行意見交換。
美力促攜手維穩臺海和平
日本與南韓破冰首要因素,是北韓威脅。2018年6月,北韓領導金正恩與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在新加坡舉辦歷史性「川金會」,試圖透過北韓放棄核武,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並協助北韓融入國際社會,但北韓並未放棄核武,更持續發射飛彈對鄰國恫嚇。去年發射飛彈逾30次,飛彈不僅飛越日本,也威脅要對南韓發動核攻擊。
為了共同應對北韓軍事威脅,去年6月,美國、南韓與日本3國元首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期間進行場邊會晤,同意探討進一步手段,以加強對北韓的遏阻。同年11月,美日韓等國元首在柬埔寨金邊舉行高峰會時,同意共享北韓飛彈預警數據;今年3月,日韓正式恢復軍事情報共享協議。
去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震驚國際,俄國侵略行為不只改變國際政治局勢,西方國家也團結一致助烏抗俄。由於中共不斷透過文攻武嚇威脅我國,國際社會也更加關注臺海局勢;對日韓而言,臺海為重要運輸要道,若臺海發生戰端,北韓可能對南韓發動攻擊,因此,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對兩國極為重要。
中共軍事威脅、拓展戰狼外交,已對印太區域穩定發展構成嚴峻危害,美國希望盟友間團結一致,對抗極權國家擴張威脅。其大力敦促日本與南韓關係破冰的同時,華府也強化印度、菲律賓與澳洲的軍事關係,以強化民主同盟國家抗衡中共的力道。
日本與南韓重啟中斷5年的安全保障對話,雖然對話機制層級未達部長層級,但對雙方關係正常化仍具有一定意義。對美日韓3國而言,不遵守國際秩序的北韓自是當前最主要威脅,但北韓的盟友中共也是共同安全威脅,所以,民主國家間對於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有著強烈的共同利益,將會持續攜手遏阻威權獨裁政權擴張,維護自由、民主與人權普世價值發展。
留言
張貼留言